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9月10日的夜里,郑州机场边的富士康大门口,灯火照得跟白天似的。工厂对面那排黑压压的队伍,再次变成了潮水。
有人卷着铺盖卷,有人抱着脸盆,有的干脆背着蛇皮袋,步履匆匆。门口的人每天换一批,一天能进几千,到了九月份,最高峰甚至据说能进上万人。
不用问,这是苹果17发布的节点。全球都盯着这场新品发布会,但在产业链底部,另一场比赛早就悄然打响。富士康两班倒全面开启,临时工大潮比每年都更凶猛。
苹果一声令下,富士康整个郑州港区工厂八月份就已经启动了大招工。9800块钱的“返工费”被挂上招工启事,听起来诱人得不行,中介电话几乎被打爆。
有人甚至连体检都不用做就直接被收了,这年头,只要能进得来,工厂早不挑人。
工厂的腔调很直接,“你不来外面还有成千上万人排着队。”可真正进厂的过程,哪有传说中那么美好?签完合同住进宿舍,第二天立马上了生产线。
八小时只是底线,绝大多数临时工每天还得再多加两小时。线长拿着秒表干脆把人变成了一个个计时零件。
做动作、贴泡棉、拧螺丝,重复几千遍直到手指发麻。
返工费是真的给吗?厂方说,三个月必须满勤,少一天就没戏。现实里,“返费工”的主力都是冲着高薪来的,三个月死扛才二万多点,但能扛完的有几个?中介私下都明说,实际上拿到9800返工费的工人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干了半个月、一个月嫌累就退场,马上有新人补上。劳动与消耗的怪圈闭环,循环不断。
九月天,郑州工厂内据说每天有20万工人分两班倒,产线上的节奏像把人拍到墙上一样。
苹果新品季一来,流水线真正成了“工人潮汐”,来来去去,像极了古埃及金字塔边上,法老集结万千农民,在泛滥期建造金字塔——人用完了,散铺一地疲惫,再招新的继续补上。当年那场潮水过后,工地归于平静,如今富士康门口每天的临时工现场,气氛相似得让人脊背发凉。
在最忙的时候,工厂的门外排队看不到头,门内车间拉满生产线。每天睁眼就上岗,只有班次不同。工厂白纸黑字摆着规定:临时工必须干满三个月才能拿完返费。
现实却是一轮轮“工人流失—高价返费—流水线塞人”的怪圈,怎么填都填不满。返工费设计了门槛,仿佛厂方早就在算准,大多数人耐不住高强度根本拿不到手。
别忘了,这还是苹果全球最大组装厂。航空港区五百多万平米的厂区,郑州地方财政、“出口支柱”的招牌,每年都在跟苹果新品周期赛跑。工厂顶着“世界工厂”的帽子,但这场极速“收割式用工”,其实是赌博。
用高返费换临时人海,短期效率拉满了,可人心越来越虚,稳定工人越来越稀有,归属感更是稀薄。流水线像组装手机那样,把人类分装到一个个小格子——脱离就换新,旧人默默消散。
类似的极致招工,也让我想到十九世纪美国修铁路:几万华工被雇来修横贯大陆铁路,也是分阶段、按节点激励。真正熬到最后的才拿全钱,大部分只是短暂补缺的流动零件。读到这里,你脑子是不是突然明白,这套逻辑环环相扣,用的是最赤裸裸的人性“边际消耗法”?
工厂之外,另一个战场在印度。今年的《印度今日》高调宣称,印度iPhone17将全球发货。但中国供应链名单上,187家供应链企业,92家头牌来自中国,生产配套、物流、产业聚合、地方政府协调,哪儿都比印度高出好几个层次。
甚至有人明说,印度组装成本比中国还贵5到10个百分点。富士康这些年折腾一圈,海外投资没少赔,最终还是乖乖回郑州。
2024年7月22日,海外折戟收尾后,郑州又迎来富士康10亿元大手笔总部新投资。这像不像法老盖完金字塔、家门口再修新神庙?你说富士康还能去哪?别看当年郭台铭摔锅说赏饭吃,可事实一再证明,没有中国这条链,谁都玩不转全球订单。
印象最深,还得是2010年投资河南时,省长郭庚茂猛地站在50度太阳底下等了一个多小时。再后来洛阳关林烧香、陪吃晚宴。郑州工厂诞生的背后,其实都是政策、资源和产业链系统性博弆。
临时工潮水一拨一拨地上,返工费成了诱饵,产能开到了极限。可工资扣掉伙食、住宿、保险,剩下没多少。三个月满勤千辛万苦才能捞到全部返费。工人出的是力、拼的是命,收获却常常只是空虚疲惫。像极了威尼斯造船厂的工匠,一船一奖赏,其实多数拿不到,临时拼冲一把就是全部生活。
今年,苹果新品发布会后股价跌了1.48%,一夜之间市值蒸发个几百亿美元。外面吹的是科技红利,里面拼的是人力极限。苹果创新乏力,富士康用工短缺。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失血,一个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等到9月19日iPhone正式开售,产线极限被再次拧紧。
现在的循环很简单。苹果发布新品,供应链需求骤增,富士康超大招临时工。工人流动快速,每天数万大军来去如风。高返工费门槛天花板,看似诱惑,最后拿到的有限。临时工像潮水反复冲刷流水线,新鲜感退去只剩疲惫。工厂完成高峰期生产任务,绝大部分人离场。厂区依旧灯火通明,流水线却早已不记得昨天是谁在哪里站岗。
这不是富士康独有的样貌。中国制造在全球看似咄咄逼人,其核心依托其实是产业聚合、政策弹性和大规模劳动力可调动性。可这种引以为豪的“流水线奇迹”,背后的伤痕从来都没人愿意仔细数。
真正让人唏嘘的是,这十几年过去,工厂门口的排队长龙从未断过。赏饭吃与其说是老板嘴里的恩赐,不如说是工厂、地方和工人一场无声的博弈。谁也没真赢,谁也没真挣到安稳。工业奇迹的背后,是潮起潮落、面目模糊的人,和他们来不及认全的工友。
说句实在的,等哪天潮水褪去,流水线上的人也许才会想起,返工费只是短暂光亮,生活的出路远没那么简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