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丹心育才。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师者”系列报道,向每一位以专业与温暖照亮医学之路的教师致敬。
他们身肩临床重任,勇攀科研高峰,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倾注心力。在日常教学中,他们言传身教、严管厚爱;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这些故事,见证着他们以智慧、耐心与坚持,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医学青年的精神底色。谨此致敬每一个在黑板上写满真理、在病房中践行仁爱、在实验室里播种未来的——闪光的名字。
全科医学科
曾俊弋 主治医师
保健办公室主任。擅长全科及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长期从事临床与健康管理工作。
教学情况:承担本科《医学英语》及多门通识课程教学。积极参与本科实习生临床见习带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曾获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全英组)一等奖。
我是一名来自临床一线的全科医生。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始终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的关怀守护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我也始终坚信,医生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育人的园丁。因此,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我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努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实现自我成长。
近年来,我承担了本科生《医学英语》和其他通识课的教学任务。在医院内,我积极参与临床带教工作,指导实习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参与各类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强调人文关怀与专业技能并重,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沟通能力与临床思维。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相长”的深刻意义。每一次课堂准备、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让我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也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临床思维。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馈,促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好“临床—教学”双轨发展的道路。
今年,我有幸代表医院参加了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全英语组),并获得一等奖。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激励。比赛让我更加意识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打磨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但我始终保持着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未来,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前行,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真情教导每一位学生,努力做一名既能治病救人,也能教书育人的好医生、好教师。
儿科
刘冰清 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儿专业以及儿童保健专业。
教学情况:每年参与中山医学院儿科学理论授课,负责规培、实习、见习带教工作。年均带教200人,指导多名住院医师医师成长为科室骨干,规培医师顺利通过考核。参与中山大学教改项目,发表教学论文数篇,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活动,获2022年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院级二等奖、2023年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师教学竞赛院级一等奖、2024年中山大学第十八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校级特等奖。
回望多年来的教学历程,作为一名儿科学临床教师,我心中充满温暖与感慨。教育于我而言,是一场充满力量的传递,尤其在儿科医学领域,我们不仅传授疾病诊治的知识,更是在守护一个个稚嫩的生命,陪伴他们走向健康与未来。
每当带领年轻医学生走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看到那些脆弱却顽强的小生命——或许是出现新生儿窒息、早产极低体重,或是遗传代谢病——我总会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儿科医师的使命,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爱与耐心的持久表达。而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判读一张血气分析报告、如何计算液体出入量,更是要点燃他们心中对儿科医学真正的热爱,对每一个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亲眼见证一批批年轻医学生从最初面对患儿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逐渐沉稳从容;从面对疾病表象的茫然,到深入理解病理生理并形成临床思维;甚至有些学生最终选择深耕小儿血液肿瘤、新生儿科等亚专业,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那一刻,所有的夜班带教、反复修改病历、病例讨论中的“追问到底”,都变得无比值得。
我常常告诉学生,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小尺寸”的大人,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全部希望。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愿以一颗匠人之心坚守临床教学一线,用初心照亮他们成长的征途。我愿意继续做那名默默点灯的人,陪伴每一届学生走过他们从医之路的最初阶段,见证他们从青涩到成熟,最终成为照亮别人生命的那盏灯。
在这个教师节,我衷心感谢所有信任我们的孩子和家长,也感谢每一位愿意投身儿科、坚守临床的教学同行。愿我们继续以心传心、以灯点灯,在医学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温暖。
知识城院区消化内科
张敏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知识城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擅长消化科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便秘、炎症性肠病、肠白塞病、胰腺炎以及肝胆疾病等的诊治,尤其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内科治疗。
教学情况:知识城院区消化内科教学区长、医院住培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广东省卫健委住培内科专指委委员。全链条担任本科生(理论实验课、见习、实习),以及研究生、住培生、进修生一线带教。担任本科多门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临床医学导论》以及通识课《胃肠疾病与健康》的理论授课,本科必修课授课超过200学时。参与建设校级一流课程,获得多项校级、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编/参编多部权威教材。院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优秀住培全程导师,荣获校级教学比赛特等奖、省级全科教学综合能力技能二等奖等,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优秀临床带教教师。主持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2项。
作为一名从中山大学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土生土长”的中大人,“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训言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从“红楼”的课堂到临床一线,再回到三尺讲台,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浸润着中大医学的滋养。
如今,我担任消化内科教学区长、住培督导组副组长等职务,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住培生的全程教学任务,主讲《诊断学》《内科学》等核心课程。主持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包括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并荣获优秀临床带教教师称号。
在多年的临床和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患者要将心比心,带学生也要将心比心。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常常告诉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病,更要学会读懂患者;不仅要掌握医术,更要懂得医心。当你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医学才真正有了温度。”
从中大学生到中大教师,我的身份在变,但初心未改。我深信,医学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历程,是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我愿永远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同行者,与他们一起守护生命之光,让中大医学的薪火代代传承。
康复医学科
余佳丹 作业治疗师
国际作业治疗委员会认证作业治疗师。擅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科术后等早期康复介入,为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脊髓损伤、骨关节损伤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作业治疗临床服务。
教学情况:中山大学本科通识课程《运动与大脑》任课教师,中山大学八年制、MBBS康复课程临床带教老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康复医学基础》任课教师,带教实习生过百人。先后获评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学竞赛一等奖、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2021-2022学年优秀带教老师、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第二届住培指导医师教学查房竞赛一等奖。
我是一名作业治疗师,也是一名教师。我始终坚信:“最好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最好的康复不是替代,而是赋能。”这也正是我践行“授人以渔”理念的初心。
在临床中,我致力于成为患者身边的“动能引擎”,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带领他们锻炼功能,将枯燥的康复转化为充满成就感的互动挑战,让大家笑着把生活能力一步步赢回来。
在《运动与大脑》课堂上,我采用“问题导向+情景模拟”教学,把复杂的大脑科学与康复知识融入生动案例和互动演示。这类教学尝试获得了学校和医院的奖项肯定,也更让我坚定了教学创新的信心。
带教过程中,我尤其注重“授人以渔”。通过“实战带教”带领学生深入临床一线,从评估、干预到个案讨论,在真实场景中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近期我们团队获得了广东省住培指导医师教学查房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认可。我也曾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图文,荣获省级二等奖,这正是“授人以渔”的生动体现——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会用知识。
我坚信,只有在实践中感悟、在运用中内化,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深耕作业治疗、投身教学,既以专业守护患者,也用热情点亮课堂——这就是我正在走的路。
责任编辑: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