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张英俊
“这次小组作业彻底‘芭比Q’了!”“同桌藏我文具,我真是‘大冤种’!”如今,中小学生张口闭口的网络梗,让家长既困惑又焦虑。这些网络梗为何受到孩子的追捧?会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科学引导?
孩子的“社交黑话”
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新型话语形态,主要通过三种范式呈现:一是语言符号重组,如“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的拼音缩写,“栓Q”(thank you)的谐音变形;二是特殊符号重构,如用“666”表示赞美,用“999”表示“6翻了”,用“狗头表情包”表示调侃;三是表情符号重释,如用“柠檬”表示羡慕,用“捂脸”表示尴尬。这类话语更新极快,以“月”为迭代单位,且圈层化特征明显——某类网络梗多在特定群体(如班级、游戏社群)中流通。
孩子爱说网络梗,源于成长需求和环境影响。
首先,中小学生迫切需要通过群体认同建立自我认知,网络梗正是他们的“社交密码”。玩网游的孩子懂得“你个老6”是“隐蔽偷袭的队友”,追短视频的孩子明白“退退退”的调侃意味,不会用网络梗的孩子易被视为“圈外人”。这种低成本的社交方式,能快速帮孩子获得同伴接纳。有研究发现,69%的中小学生表示“会用网络梗才能快速融入同学群”,足见网络梗在青少年社交中的重要性。
其次,“玩梗”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时的“简化策略”。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认为,孩子会通过“中间物”缓解成长焦虑。对当代孩子而言,网络梗就是“数字过渡物”:用“emo”代替“我很伤心”,既避免直接表达脆弱,又能快速传递情绪;用“基操勿6”化解“做得好却怕骄傲”的尴尬。
最后,抖音、B站等平台是网络梗的主要发源地。短视频的算法推送让搞笑的网络梗反复出现,游戏内的高频使用让孩子对网络梗耳濡目染。这种沉浸式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模仿网络梗。
别让“烂梗”毁了表达
孩子过度使用网络梗,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是造成语言能力退化。过度依赖网络梗会导致语言表达“碎片化”。当孩子习惯用“摆烂”代替“我有点疲惫”,用“社死”形容“不好意思”,会逐渐失去精准描述情绪和细节的能力,甚至在作文中出现“梗堆砌”而表意模糊的问题。
二是带来认知圈层隔阂。网络梗的隐晦化特征,易加剧代际与群体间的认知差异。比如,“栓Q”在孩子语境中常含“无奈”,家长却可能误以为是单纯感谢;“绝绝子”可褒可贬,圈外人难以判断。这种隔阂可能引发亲子沟通障碍,甚至让孩子因“梗的误解”与他人产生矛盾。
三是产生话语失范风险。部分网络梗含低俗、攻击性内容,如“菜鸡”等。有研究者认为,孩子若长期使用此类网络梗,可能模糊道德边界,甚至模仿其中的嘲讽逻辑,诱发校园语言冲突。
科学表达 “梗”有门道
当孩子频繁使用网络梗时,家长可以通过三个关键步骤给予引导。
首先,先“懂梗”再沟通,打破代际壁垒。家长可通过“豆瓣网络黑话指南”等工具了解网络梗的含义,用轻松语气主动询问:“‘芭比Q’在你们看来是表示‘搞砸了’吗?什么情境下会这么说呀?”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而非排斥,会更愿意接纳建议。比如,当孩子说“今天被老师批评,好emo”,家长可回应“是有点委屈吗?能说说具体发生了什么吗”,引导孩子避免简化表达。
其次,练“拆梗”强表达,丰富语言库存。若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梗,家长可帮其采用“拆梗三步法”:一是还原意思,“你说‘绝绝子’,是觉得这件事有趣还是厉害”;二是替换表达,“除了‘yyds’,还可以说‘这件事做得真精彩’‘你太厉害了’”;三是对比练习,一起“扩写”网络梗,如“‘社死’等于‘刚才在走廊摔了一跤,好多同学看到,有点不好意思’”。同时鼓励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规范表达。
最后,立规则、划边界,培养话语自律。家长可强调“话语边界”的重要性,与孩子约定网络梗使用的“三不原则”:不用于课堂发言、作文等正式场景;不用于和长辈、陌生人的交流;不使用含侮辱性、攻击性的内容。对“菜鸡”“舔狗”等不良含义的网络梗,家长要明确指出:“这种话会伤害别人的感情,我们可以说‘他可能对这项技能还不太熟练’‘不用讨好别人,我们互相帮助吧’”。
网络梗是数字时代的必然产物,并非“洪水猛兽”,家长无需盲目禁止,而应通过理解、引导,帮孩子学会“合理用梗”——既享受社交乐趣,又不忽视规范表达。毕竟,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孩子“不说梗”,而是培养他们驾驭语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数字潮流中守住成长底线。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张英俊
策划:张灿灿
编辑:李君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