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40米14条减速带
上海阿姨下坡入地道
连人带车摔倒
因伤势过重身亡
减速带如此设计
究竟合不合理?
今年5月6日晚,王女士接到紧急电话,说母亲“出了交通事故”,已被送医抢救,伤势严重。经过5个小时手术,王女士的母亲殷阿姨被送进ICU病房。不幸的是,2天后,殷阿姨因为伤势过重离世。
据了解,事发当晚,殷阿姨在下班途中骑自行车进入虹梅路地道。“地面监控拍到了她进入地道的镜头。但母亲是如何摔倒的,并没有被镜头捕捉到。”
民警赶到时,殷阿姨倒在隧道内距离坡脚约10米的路面,且处于逆向车道上。医疗急救人员已经抵达现场,并展开急救处理。
医院死亡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脑疝、左额顶局灶性大脑挫伤伴出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液气胸、创伤性皮下气肿。
据上海枫林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指出,本次交通事故中,殷阿姨的自行车未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并且意见书还提到,殷阿姨的自行车“右侧链条脱落”。王女士推测,自己的母亲应该在连续减速带的震动中,链条脱落引发事故。由于冲击力过大,甚至倒在了逆向车道。
不仅如此,王女士了解到,虹梅路地道的减速带已经造成多人摔倒。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短短的一段40米长的坡道,连续铺设的双向减速带却多达28条,几乎密集到每两步一条。 虽然入口处有“非机动车必须下车推行严禁骑行”的牌子,但根本无人遵守。
记者还注意到,由于减速带给骑行者带来的体验不佳,并且这些减速带在铺设时,并未完全覆盖路宽,而在靠近一侧墙壁时,留出了一点空当。所以不少骑行者会紧靠墙边,行驶在未铺设减速带的羊肠小道。
而无论选择哪种驾驶方式,对于非机动车驾驶员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非机动车骑行下坡时,连续遭遇减速带制造的冲击,容易把握不好车头,自行车震落链条等,导致车辆失控;而行驶在羊肠小道上,骑车人与车辆又容易与侧墙擦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或交通设施养护部门、管理部门应当在陡坡路段,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且电瓶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根据我国关于《橡胶减速丘》的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橡胶减速丘
应设置在道路或相关场所的出入口处
作用是减缓车速
要求宽度30厘米至100厘米
高度2.5厘米至7厘米
现行标准中
并未对减速带的设置间隔作出规定
目前虹梅路地道减速带符合相关规范
说到现实情况,工作人员也很苦恼,地道出入口非机动车驾驶员理应下车推行,然而,出入口悬挂的“下车推行”警示标志已经更新多个版本,越做越大,但遵守者寥寥无几。而出入口坡道旁边留出的空档,本意是满足无障碍车辆需求,没想到行经车辆都钻这条窄道。
工作人员还提到,去年9月,市政管理部门已经对减速带做过优化,“降低高度,使非机动车驶过时更加平缓”。未来也将继续探讨更合理的改进方案。
对此,有网友表示:
“下车推行”不应成为虚设的标志
严格遵守才能避免悲剧
也有网友表示:
确实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
“这条路确实很难骑
建议优化一下”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