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与地坛》,我终于敢和我的“不确定”和解了:写给每个曾感到迷茫、疲惫的你
文 | 阅微
深夜,屏幕的光映在疲惫的脸上。也许是刚刚结束了一场耗神的会议,也许是哄睡了闹腾了一天的孩子,又或者只是望着天花板,被脑海里那些挥之不去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所困扰——为什么工作这么努力,还是感觉原地踏步?为什么对孩子付出所有,还是搞不定ta的情绪?为什么明明什么都有,内心却总有一块地方空荡荡的,充满焦虑和不确定?
我相信,屏幕前的很多姐妹,都曾有过类似的时刻。我们身兼数职,是职场精英,是温柔母亲,是贤惠妻子,是孝顺女儿…… 我们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常常在独处时,被巨大的疲惫和不知所措席卷。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变老,害怕不被爱,害怕失控的人生。我们太想找到那个能解决一切的答案,那条通往“正确”人生的路径。
直到,我再一次翻开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这不是我第一次读,但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更深的触动,尤其是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之后。这本书,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功的鸡汤,也不是教你具体育儿或职场技巧的方法论。它沉默、深邃,却拥有着一种巨大的、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没有直接回答你所有的“怎么办”,却在无声中,让你敢于面对那些最艰难的“为什么”,以及,如何与生命中的所有“不确定”温柔和解。
史铁生先生的故事,我们多少都了解一些:21岁双腿瘫痪,在最美好的年华,被命运判了“死刑”。想象一下,一个曾经热爱奔跑、热爱运动的年轻人,突然之间,只能依靠轮椅丈量世界,甚至连最基本的行走都成为奢望。这份打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毁灭性的。换作是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是无尽的哭泣、抱怨、沉沦?是假装坚强,然后内心一点点崩塌?
史铁生没有回避这份痛苦。在《我与地坛》里,他用最坦诚的文字,剖开了那段挣扎的岁月。他写自己“摇了轮椅,进了地坛”,那个被岁月尘封的古园,成了他年轻的生命中最主要的去处。他在那里度过了无数个或孤独、或绝望、或沉思的下午。他看园子里的野草疯长,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唱歌的、拉琴的、踢毽子的、谈恋爱的、发呆的…… 在地坛的四季更迭里,在与形形色色生命的擦肩而过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与“死”、“苦难”与“意义”这些宏大的命题。
他写道:
“我什么也没做好,什么也没学好,活着,就一天到晚地看那个园子。”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有时侯一下雨,便在廊檐下,或在亭子里躲雨。”
“我曾一气坐在那里,甚至不想再活着。”
这几句话,字字泣血。它展现了史铁生在最初的时光里,那种深刻的无力感和生存危机。他看似什么都没做,只是“看园子”,只是“躲雨”,只是“坐着”。但正是这种看似被动的“存在”,成了他与绝望对抗的开端。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与自己的困境、与生命本身进行一场漫长的、无声的对视。
【值得收藏】“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活着,这是事情的全部意义。”
这句话,初读时觉得有些突兀,甚至过于简单。但结合史铁生的经历,再联系我们自己奔忙而焦虑的生活,阅微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分量。我们常常会问“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真的有价值吗?” 我们把意义寄托在成就、认可、财富、甚至孩子未来的发展上。一旦这些外在的标准受到威胁或挑战,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史铁生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意义不是一个需要外部赋予或证明的东西,“只是活着,这是事情的全部意义”。这句话,是一种深刻的消解,也是一种终极的肯定。它消解了所有附加在“活着”之上的功利和比较,肯定了生命本身,无论它是健全的还是残缺的,是辉煌的还是平凡的,都自有其不容剥夺的尊严和价值。
这对于我们这些总是在“内卷”、总是在与别人比较、总是在担心自己“不够好”的女性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阅微我开始思考,或许我的价值,不在于我的KPI有多高,不在于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不在于我是否拥有完美身材和幸福婚姻。我的价值,首先在于我,这个独特的个体,正努力地、认真地活着。这份存在本身,已然是一种意义。
然而,《我与地坛》最最让阅微我动容的,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描写。那一部分,是整篇文章情感浓度最高、最催人泪下的华章。
他写自己的母亲,在他瘫痪后,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担忧,却总是默默地、小心翼翼地爱着他。她会因为他终于肯出门去地坛而高兴得落泪,她会因为怕打扰他写作而悄悄走开,她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念叨着“我的那个生病的儿子……”。
“她一个人,要偷偷地走,走在她自己的那个世界里。”
“她来找我,一进来就看见我坐在轮椅上,她眼里就全是愧疚。”
“多年以后我在轮椅上摇着,看着我的母亲的白发,我知道,她心里的苦,是无法向我说的。”
读到这里,阅微我总是会哽咽。这不是史铁生一个人的母亲,这仿佛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她们总是把苦藏在心里,把爱倾尽所有。她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辛酸,但为了孩子,她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括她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同时,作为母亲,读这一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共鸣。我们何尝不像史铁生笔下的母亲那样?为了孩子,我们放弃了爱好,压缩了睡眠,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孩子的一个不开心,都能让我们愧疚不已;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又能让我们心花怒放。我们藏起自己的疲惫和脆弱,在孩子面前努力呈现出“强大”的一面。我们也有自己的“地坛”,可能是深夜里独自整理家务的厨房,可能是躲进卫生间喘口气的几分钟,也可能是与三两知己倾诉的时刻。在那里,我们默默消化着生活的艰难,然后重新拾起力量,继续走下去。
史铁生在书中悔恨地写道,自己那时太年轻,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没有足够关注到母亲的痛苦。当他终于明白母亲那份深沉的爱和隐忍的苦时,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份迟来的醒悟,是如此锥心刺骨。
【金句闪光】“就命运而言,休论公平。不论好坏,都得承担。”
这句金句,是史铁生对命运的深刻洞察。生命是不公平的,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预测疾病,无法掌控所有的遇见和失去。但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抱怨“不公平”,而是教我们如何“承担”。承担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看清真相之后,依然选择坚韧地走下去,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发现和创造无限的可能。
对于在职场中遭遇不公、在育儿路上精疲力尽、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委屈的我们,这句话或许能带来一些力量。也许我们改变不了某些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它,去承担它带来的结果,并在承担中,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出口。
《我与地坛》不是要我们变得像史铁生一样伟大,它只是用一种极端的生命体验,来映照我们看似寻常、实则同样充满挑战的生活。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陪伴你,去思考那些关于生命最根本的问题。
这本书让阅微我明白,焦虑和不确定是生命的常态,它们不是要打垮你,而是提醒你,你正在经历、正在成长。那个“地坛”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它可以是你独处的书桌前,可以是下班路上发呆的地铁车厢,可以是孩子熟睡后阳台上的片刻宁静。在那里,你卸下所有伪装和标签,与真实的自己相处,与内心的困惑对话。
史铁生最终在地坛里找到了他与生命和解的方式,找到了他写作的意义。他将自己的痛苦化为深刻的文字,疗愈了无数读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最绝望的境地,生命依然有其韧性,依然可以开出不一样的花。而那份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除了他自己的思考和韧性,更有他母亲那份深沉无言的爱。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人生道路上感到疲惫、迷茫、焦虑的姐妹们。愿它能带给你温暖、力量,让你敢于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敢于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也让你看见,那些默默爱着你的人,是多么值得珍视的存在。
读完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哪个片段或哪个观点最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与“不确定”和解的瞬间吗?或者,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让你想起了谁?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或者你最近读到的、给你力量的好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对你有启发,不妨也分享给你身边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愿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力量和慰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