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出品
汽车零部件这个行业,是随着汽车企业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带来的产品体验的变化改变了很多格局,外资与本土零部件的成长模式发生了变化。
这次芝能来到了欣旺达动力,和欣旺达动力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陈斌斌一起聊一聊他们的故事。
Part 1
从电池管理系统开始
欣旺达动力汽车电子事业部是在 2022 年欣旺达动力中单独设立的汽车电子专项业务板块,这块业务从最开始的电池管理系统配合电池系统开发,逐步扩展到了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是电池能量域和延伸的车身电子业务。
在越来越卷的汽车零部件领域,他们的发展路径是很奇特的。
这个团队最初由欣旺达原 EVB 研究院抽调的一百多名核心研发人员组成,随后逐步扩展质量、制造、销售、采购等完整体系,目前已从最初的一百人扩张至一千人,形成了典型的技术驱动型架构。
欣旺达动力汽车电子事业部不仅继续服务于欣旺达动力体系内部,还能够直接对接全球车企客户,并在 2025 年成为欣旺达内部科技担当。
在业绩增长方面,这个业务单元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 2023 年,主要业务集中在电池管理BMS 和电池配电单元BDU;
◎ 2024 年随着客户集成化的需求,业务范围拓展至车载充电机OBC 和 高低压转换器DCDC,这种集成化的方案成功获得海外订单;
◎ 到 2025 年,按照高压能量集成单元和低压电池单元的国内外客户也在同步增长。
◎ 当交流到未来,这块汽车电子业务将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TOP100,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成长轨迹。
我们的问题是,你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你的核心成长路径是什么?
Part 2
产品是什么核心壁垒是什么?
在采访中,陈斌斌将事业部核心业务归纳为一个清晰的产品矩阵——完全围绕电池展开。
具体分为三类:
◎ 其一是基础核心产品,包括 BMS(电池管理系统)和 BDU(能源分配管理),这是事业部立足的起点,也是目前最核心的营收来源,2025年收入几乎全部来自这两类产品,解决了电池“高压电池管理”和“能量分配”的基础需求。
◎ 其二是延伸配套产品,即 OBC(车载充电机)和 DCDC(高低压转换器),这类产品从 BDU 延伸出来,满足电池的“充放电”和“电压转换”需求,OBC 可以直接对接电池,DCDC 则负责把 400V/800V 高压转换为 12V 低压
◎ 其三是集成创新产品——能量域管理总成,整合了 BMS、PDU、OBC、DCDC 和 BDU(电池断开单元),提供一站式能量管理方案,适配 400V/800V 高压电池,从而让整车无需再单独设计高压轨和低压轨。
在业务逻辑上,我们可以与几类行业玩家做了对比。
◎ 第一类是从消费电子切入汽车的企业,例如立讯精密,它们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收购,依靠供应链和代工能力进入车企配套市场,围绕线束和电子的加工,整体的业务规模也在迅速放大。
◎ 第二类是单一部件龙头,如威迈斯从 OBC、DCDC 小功率充电器起家,长于单件规模化制造,从功率电子的电源起家,也在尝试整合功率逆变器,并且横向拓展到其他电源领域。
◎ 第三类是总成级企业,如汇川、比亚迪,强调的是“6 合一”“8 合一”动力总成,侧重整车动力系统整合。
和这些企业相比,欣旺达动力汽车电子事业部的优势的聚焦点是电池的“能量域”,围绕高压电池、低压电池的能量管理来做整车,与整车动力系统供应商形成互补关系。
在过去的几年,争取到的全球车企,他们对电车的追求,是尝试进行集成式的管理,通过这种一体化提供方案和在中国成熟稳定的供应,来降低他们的硬件成本。
陈斌斌认为,业务的能力根基来自欣旺达整体能力,欣旺达是全球头部 3C 电池 pack 企业,全球顶级的消费电子厂商几乎都是欣旺达的核心客户。
集团对于制造和质量的体系,“极致制造 + 质量管控”能力被复制到汽车电子,直接帮助这个板块业务的提升。
比如在BMS产品上实现了“连续 20 多个月制造零流出”,3C 业务的质量要求极为严苛,比如全球智能手机龙头的标准,这套制造体系把汽车电子产品的不良率控制在PPM级别(PPM < 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0-15,3C 供应链的全球资源也被共享过来,让采购成本比汽车电子行业采购更低。
这个业务发展路径概括为基本盘,BMS、BDU等基础产品,2025 至 2027 年将是营收的基本盘,占比超过 80%,保障现金流并支撑研发投入。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国内客户的需求,把他们自研的一些零部件的控制器代工,比如VCU、ZCU、BCM,以及主机厂自研的舱驾类业务承接下来,目的在于拉通制造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随着能量域的总成和智能电芯的迭代,从 2027 年到 2030 年逐步成为集成化的支撑。
这个发展战略与全球化布局相互呼应。
◎ 2024 年,欣旺达动力在摩洛哥投建汽车电子制造基地,投资金额数亿元,占地十多万平方米,主要服务欧美市场。
◎ 更早在 2023 年,欣旺达动力已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对接北美客户的技术需求。
陈斌斌提到,“我们的反应速度比海外供应商快两到三倍,用更合理的产品方案对接全球车企。 ”
在行业趋势判断上,陈斌斌用了三个词:产品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服务的属地化。
◎ 传统的分立部件(如 OBC、DCDC)会被域集成取代,谁能率先做出系统集成创新,谁就能掌握定价权;
◎ 电池管理会从“被动监控”走向“主动智能”,AI 算法和数据表征将成为核心壁垒;
◎ 而全球化供应链正逐步演变为区域化大市场,欧洲、北美、亚洲会各自形成独立体系,企业必须具备属地化制造能力。
Part 3
智能电池的故事
在采访中,陈斌斌重点介绍了“智能电芯”核心技术的研究,电池管理是事业部的老本行,在这个领域里做了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传统的电池管理系统依赖电压、电流、温度三项指标,但这套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无法捕捉电芯内部更隐蔽的失效机制,也难以做到精准的寿命和安全预测,从全生命周期来看,SOC估算往往有 3%的误差,SOH难以精确判断。
“智能电芯”尝试用多维度传感器和低成本芯片来做创新,除了传统的电压、电流、温度。
◎ 在电芯层面增加了压力、内部气压、应力、阻抗谱等指标,压力和气压的变化往往先于温度升高,可以提前捕捉内部失效;
◎ 电解液分解导致的气压升高,是热失控的前置信号;
◎ 阻抗谱能揭示电极老化、电解液衰减,这些数据通过集成在电芯里的超低功耗蓝牙芯片进行无线传输,电芯化成带电后即可自动启动,既不依赖外部供电,也无需额外布线。
技术层面上,智能电芯不仅依赖传感器,还需要算法,采用“物理模型 + 机器学习”的组合方式,将多维度数据和电池安全、寿命建立对应关系,SOC 估算误差控制在1%以内。
数据管理上,智能电芯相当于为每颗电芯建立一份“动态护照,能记录全生命周期内的极端事件、循环情况与回收状态,且无需扫码,即可直接读取。
陈斌斌特别强调,从长远来看,单电芯智能化改造的成本比传统有线 CCS 方案还要便宜,智能电芯还能替代传统产线上的部分精密检测设备,整体设备投入和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在应用层面,智能电芯的价值已经清晰。
◎ 仓储场景中能避免电芯堆存起火;
◎ 碰撞后,能帮助精准判断电池是否受损,避免误判报废;
◎ 在回收环节,这个方案能直接读取电芯的循环次数、健康状态,显著提高梯次利用效率。
未来,智能电芯还将在 RoboTaxi、工商业储能甚至数据中心落地。
智能电芯的逻辑并不复杂:通过低成本芯片和传感器,让电芯自己“说话”,并用算法和数据来解释这些信号,解决了传统电池管理的盲区,也为储能、出行和回收环节提供了全新可能。
小结
欣旺达动力汽车电子事业部成长的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浪潮中的成长逻辑:从一个看似细分的环节切入,依托消费电子铸造的集团制造效率与质量体系的基本盘,逐步延伸到更大范围的汽车电子版图。
这种发展的关键词是产品的集成化与智能化,服务的属地化:集成化让零散部件汇聚成总成,智能化让电芯具备更好管理的特性,区域化则是与欧洲、北美本地制造深度绑定,三个方向是技术趋势,也是行业格局变革的考验。
这趟交流,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欣旺达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