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9月11日上午,“见证河湖蝶变 共建美丽山东”媒体行记者团走进淄博市沂源县的沂河(沂源段)。
发源于鲁山山脉的沂河,是山东第一大河,也是胶东、鲁南、苏北地区的重要供水生命线。然而,这条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齐鲁水塔”的河流,曾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造纸、制革、酿酒等企业沿河聚集,大量污水直排入河,沂河水质遭到了破坏。
转机来自一场系统性的生态治理。沂源县通过“立、治、护、活”四字方针,开启沂河生态重建之路。
“立”规矩,建章立制。当地出台水资源保护利用方案,落实四级河长监管职责,将沂河及支流划分为61个区段,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治”在源头,攻坚克难。推动传统企业绿色转型,打造新产业集群;投入数亿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配套建设人工湿地。实施现代水网互联互通建设,构建主城区“八河联通”、南部“齐鲁水塔”、北部“江北水乡”格局。实施“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建设,将达标尾水纳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每年向沂河生态补水约2700万立方米。投资2.08亿元实施小流域“一体五段”治理,治理面积163.2平方公里,河道通水能力提升40%,实现流域全年无淤堵、不断流。
“护”生态,修复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新增造林绿化,实施沂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疏浚、清淤、绿化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落实全域禁渔禁猎措施,依托湿地生态岛建设鸟类繁殖庇护区,吸引白骨顶鸡、东方白鹳等38种鸟类栖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首次现身沂河,野生动植物种类达2153种。
“活”资源,价值转化。完成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挖掘沂河文化内涵,做活水农融合业态,“沂源红”苹果、大樱桃等产品享誉全国。
经过系统治理,今日沂河重现生机。年径流量达3.54亿立方米,生态流量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水生植被覆盖度达到34%,吸引近百种鸟类栖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首次现身沂河。
沂河的重生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促进了经济发展。沿岸打造14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带动1232个“一村一业”项目,4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建设亲水景观带和文化廊道,举办马拉松、音乐节等活动,让河流活起来。
沂河获评全省首个中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淄博市沂源县也先后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
从污浊不堪到清波荡漾,从鱼虾绝迹到鸟类翩跹,沂河的变迁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条母亲河的重生故事,正在成为北方地区河流生态治理的样板。
闪电新闻记者 钱云飞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