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淄博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滨台高速大队发布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提醒,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通行效率高,驾驶人的实时状态是决定安全行车的“命门”,要高度警惕因生理机能受损、精神心理失准造成的安全威胁,常怀敬畏之心,确保行车安全。
生理机能受损:高速驾驶的“第一道红线”
当驾驶人生理机能受损时,驾驶行为将直接突破安全底线,成为诱发事故的高危因素。
病态驾驶:无论是突发性心脏病、癫痫等急性病症,还是重感冒、肠胃不适伴随的高热、乏力等症状,都会直接干扰驾驶操作。疾病突发可能瞬间夺走车辆控制权;身体不适导致的注意力分散,会使驾驶人对危险信号的反应延迟数秒——在时速120公里的高速路上,这短短几秒足以让车辆冲出百米,与灾难相撞。
疲劳状态驾驶:连续24小时不睡眠的驾驶状态,其认知障碍程度堪比血液酒精浓度超标的醉驾状态。驾驶人会出现“微睡眠”瞬间失神,致使车辆轨迹飘忽,从而诱发交通事故。
药驾:服用感冒药、镇静催眠药、抗过敏药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后,驾驶人易出现嗜睡、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其危害不逊于酒驾,却因“非酒精”标签常被忽视,悄悄瓦解驾驶人的判断力与协调性。
这些生理层面的“不适”,并非个人忍耐度的考验,而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安全禁区。
精神心理失准:高速路上的“隐形杀手”
除生理机能外,驾驶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失准,同样会对高速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注意力涣散与分心驾驶:使用手机(最高危行为)、与乘客过度交谈、操作车载娱乐导航系统,或因精神疲劳陷入“眼在看、脑未处理”的“自动驾驶”状态,都会导致驾驶人对前方障碍、施工区域等突发情况“视而不见”,反应时间大幅增加,极易引发追尾、撞固定物等事故。
过度紧张与焦虑:经验不足或不适应高速环境的驾驶人,易出现肌肉僵硬、紧握方向盘、无端急刹、长时间低速占用车道等表现。紧张情绪下的非理性操控(如猛打方向),不仅破坏车辆稳定性,还会打乱车流节奏,诱发连环事故。
强烈情绪波动:在盛怒、极度悲伤或狂喜等情绪下驾驶,驾驶人易出现“路怒症”攻击性驾驶、报复性别车,或因哭泣导致视线模糊等行为。情绪化驾驶会完全覆盖理性判断,使车辆沦为情绪发泄工具,其攻击性与不可预测性,如同高速路上的“移动炸弹”,威胁所有交通参与者安全。
常怀敬畏之心守护高速安全
上述不适宜驾驶状态并非孤立存在,往往相互交织,多重风险叠加会使事故概率呈指数级增长,这正是许多重大高速事故的共性诱因。筑牢高速公路安全防线,关键在于每一位驾驶人对自身状态的敬畏与主动管理,同时需要社会层面形成协同共治的合力。
强化驾驶人主体责任:驾驶人作为自身状态的第一责任人,上高速前必须做好“状态自检”,对疲劳、药驾、病态等状态秉持“零容忍”,确保良好的驾驶状态,状态不佳时,应果断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或代驾服务,这既是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负责。
做好出行提前规划:提前规划行程、预留充足时间,避免因赶时间引发超速或焦虑;熟悉行驶路线,减少途中操作导航的频次,从源头降低分心风险。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交管部门与社会组织需强化对药驾、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危害的宣传,使其与酒驾一样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高危驾驶状态的共识与舆论压力。
高速公路的安全防线,从来不是靠侥幸搭建的。每一位驾驶人唯有将敬畏刻在心中,主动摒弃病驾、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等高危行为,才能让高速公路真正成为安全出行的通道。这是驾驶人的责任,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守护。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贾亮 通讯员 牛玉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