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八十年代初那个小村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家有三个儿子,大哥二哥是双胞胎,从小母亲就给他们多些照顾,吃的穿的都先紧着他们。我排行老三,常常觉得自己在家里没啥地位。父亲整天在地里干活,回家就累得不想说话,家里事基本母亲说了算。她总说大哥二哥是家里的顶梁柱,得养好身体将来撑起这个家。我小时候就负责更多杂活,像挑水砍柴那些,哥哥们很少沾手。村里人有时私下议论,说我们家母亲偏心双胞胎儿子,忽略了小的,但没人管闲事。那年代农村家庭就这样,长子继承习俗还挺强,财产分配往往按长幼顺序,幼子在外的话容易被忽略。
一九八零年,村里开始征兵,告示贴在村口,说参军能给家庭减轻负担,还发津贴。家里穷到饭都吃不饱,母亲愁坏了。她把我叫过去,说家里养不起三个儿子,你去部队吧。大哥二哥都不愿去,他们觉得部队苦,宁愿在家待着。父亲提议抽签,谁抽到谁去。我抽到有字的纸条,二哥也抽到,但他扔掉说不去。母亲没办法,就让我去。我收拾行李离开家,那年我十八岁,刚够参军年龄。部队生活开始时特别艰苦,早起训练,站军姿跑步,身体适应不了,经常累得腰酸背痛。渐渐习惯后,学会了纪律和技能,部队提供稳定伙食,比家里好些。
几年服役下来,我本打算转业回家。一九八三年探亲假,我回村发现大哥二哥已结婚,分了家。田地农具都分给他们俩,一点没留给我。母亲说你不在家,他们就分了,各过各的日子。大哥开小店,二哥种地,日子平平。我问为什么没我的份,他们说你没参与,分家时没人在场。中国农村分家习俗中,兄弟分割财产常见,长子优先,幼子如果在外服役或务工,容易被排除在外。权威资料显示,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土地按户分,但家庭内部分配依传统,兄弟间常因财产起纠纷。
我决定不转业,继续留部队。部队生涯让我学到东西,一九八五年参与演习,表现好获晋升。日常执勤训练让我变得坚强,部队环境强调集体,帮我脱离家庭矛盾。搜索全网资料,八十年代许多农村青年参军就是为改变命运,避开贫困和家庭争端。部队提供培训机会,退役后易找工作。
大哥二哥日子没大变化,他们守在村里,靠小生意和种地维持。农村贫困持续到九十年代初,他们没抓住改革机会。我在部队升到班长,负责新兵管理。一九八八年结婚,妻子在军区工作,我们生活稳定。部队经历让我有技能,一九九零年后退役进地方单位,凭军旅背景干得顺手。生活改善,买了房,有孩子。哥哥们偶尔联系要钱,我寄点过去,但没深交。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家庭公平不容易,农村传统重长子,幼子需自力更生。参军是出路,许多像我这样的青年借此脱离贫困圈。资料显示,八十年代征兵政策鼓励青年入伍,获技能提升社会地位。兄弟分家没给我财产,反而推我往前走,留部队改变了一生轨迹。
回想起来,那时候农村家庭分家往往在儿子结婚时进行,财产包括土地房屋农具,分配不均常见纠纷。中国农村家庭分家主要分固定资产和资金,父母积蓄按习俗分,长子多得。幼子在外参军,回家发现分完的情况不少见。部队生活虽严,但给我平台成长。从新兵到老兵,我学到责任和坚持。战友间互助,让我感受到集体温暖,弥补家庭缺失。
一九八零到一九八五年的部队日子,参加过边境执勤,天气恶劣,但磨练意志。晋升后带队,教新兵基本技能。退役时有表彰,进国企工作,工资稳定。相比哥哥们,我的生活更宽裕。村里类似故事多,青年参军后不回农村,城市安家。家庭偏袒让我早独立,没财产继承反而没负担,轻装上阵。
现在看,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起步,联产承包让土地产出增,但家庭内部矛盾没少。兄弟分家时没我的份,反映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母亲偏心双胞胎,父亲不干预,导致分配不公。但我不怨,参军让我见识世界,学技术。部队强调纪律,帮我养成习惯,工作后受益。妻子支持我,我们共同努力,孩子上学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