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留香 传革命热忱
车耀先和“努力餐”
李作民
在成都金河路,坐落着一座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门楣上,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努力餐”店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苍劲有力。这是一家四川老字号餐厅,更是一家为革命事业而生的餐馆。自1929年车耀先创建以来,“努力餐”的烟火气里,便交融着川菜的醇香与赤诚的革命热忱。
“努力餐”餐馆内的车耀先事迹陈列
因痛恨国民党政府腐败,车耀先毅然脱离旧营垒,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选择了一条独特战线:以餐饮为掩护,建立革命据点。
店名“努力餐”,源于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车耀先曾亲自题写的店堂对联“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论实行民生主义,庶几,庶几!”更直白点出了其理念——经营大众餐饮,服务劳苦大众。共产党员前来,一句“一菜一汤”暗语,便可免费用餐。
车耀先极具经营智慧。“若我的菜不好,请君向我说。若我的菜好,请君向君的朋友说。”他的这句名言为“努力餐”带来了特色和名气,得到了“要吃革命饭,请到努力餐”的美传。
“努力餐”初始菜品以面向劳动者和青年学生的革命饭、大碗面、大肉蒸饺等特色美食为主。这些菜品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味道鲜美,深受食客喜爱。其中,革命饭更是“努力餐”的招牌菜之一。每份革命饭都采用三四两米蒸制,掺入肉粒、鲜豆、嫩笋等食材,色香味俱佳,体现了“努力餐”大众化、平价化的经营理念。
车耀先以餐馆为平台,广泛结识各界人士。“努力餐”不仅是革命资金的筹集地,更是我党地下秘密联络站和进步人士聚会的场所。
1940年,车耀先被捕后,餐厅由其妻子黄体先和妻弟黄益新继续经营。1946年,车耀先牺牲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用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努力餐”获得新生。20世纪50年代,“努力餐”得到政府关怀和支持,修葺一新。
“努力餐”经营之稳固,菜品之精良,离不开 一代代名厨的匠心接力,他们在继承“亲民实惠”传统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技艺,拓展风味领域。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都市西城区饮食公司选定“努力餐”举办厨师培训班。学员刘晓旭(后成为特级厨师)回忆,林家治、李德明等言传身教极为严格,不仅传授扎实的刀工火候、时令选材(春笋、苦笋、冬笋各有其时)、面点制作诀窍(“三分白案七分火”、六种面型应用),更强调精益求精的态度。当时,面点由专门的“治德号小吃部”提供,其鲜花饼、菊花酥等中点、席点精致可口。
“努力餐”历代名厨与管理团队始终秉持“精且廉”的核心理念,秉持“名而不贵”的质价平衡哲学。以经典菜品生烧什锦为例,其选用猪心、舌、肚等十余种优质食材,经选料考究、刀工精细、火候精准的匠心烹制,成就了浓而不腻、软糯适口、香气四溢的味觉体验,充分展现“精工出珍馐”的烹饪美学。
据《四川烹饪》记载,20世纪80年代的“努力餐”便已对百余种高、中、低档菜品实施精准投料管理,如海味杂拌固定使用生料125克,火爆什件严格称量生料115克,通过分量把控与工艺优化实现“足秤保味”的双重保障。同时,以薄利多销践行“菜精价实”的经营承诺。
1985年,“努力餐”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努力餐”,青砖小楼内外,革命饭依旧是质朴的滋味担当;墙上的照片与墨迹,无声讲述着惊心动魄的往昔。当食客们大快朵颐时,咀嚼的不仅是百年川菜技艺的精髓,更是那段为国为民“努力”不息的家国情怀。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9月12日12版
作者:李作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