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1936年,毛泽东写了一封求助信,收信人是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信中请求她向弟弟宋子文借5万美元,救济陕北的三万红军将士。
宋庆龄没有找弟弟借钱,而是悄悄典当了自己和孙中山唯一的家。这个秘密,直到34年后毛泽东才知道真相。
危急关头的求助信
1936年11月,陕北的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
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正在为一件事发愁。红军三大主力刚刚在甘肃会宁会师,八万人的队伍经过两年长征,只剩下不到三万人,全军的现金只剩1000多元。
这点钱能干什么?连给战士们买件棉衣都不够。
毛泽东穿着那条唯一的棉裤,坐在土炕上思考对策,每次洗这条裤子,他就只能卧床办公,红军的处境可见一斑。
陕北高原荒凉贫瘠,当地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支援红军?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像铁桶一样,把根据地围得死死的。
毛泽东想来想去,能帮忙的人不多,忽然,他想到了宋庆龄。
孙中山的遗孀,在上海有很高的声望,她的弟弟宋子文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家底殷实。
毛泽东提起笔,写下了那封改变历史的信,信中委婉地提出,能否请宋庆龄向弟弟宋子文商借5万美元?
5万美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的100多万美元,这笔钱足够三万红军过冬。
写完信,毛泽东叫来了董健吾,这位上海圣彼得教堂的牧师,是中共地下党员,外号"红色牧师"。
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银币,上面铸着镰刀斧头的图案,这是苏区时期铸造的,算是信物。
"请宋庆龄帮个忙。"毛泽东把信和银币一起交给董健吾。
董健吾
董健吾接过信,心里明白分量,从陕北到上海,路途遥远,沿途都是国民党的封锁线,稍有不慎,就是掉脑袋的事。
几个月后,董健吾终于摸到了上海,他找到莫利爱路29号,那是孙中山和宋庆龄曾经的家。
倾尽家产的秘密援助
宋庆龄接到毛泽东的信,心情复杂。
她当然想帮忙,问题是向宋子文借钱根本不现实。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宋庆龄就和国民党决裂了,她公开谴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革命原则,这让宋家兄弟姐妹关系紧张。
宋子文站在蒋介石一边,姐弟俩早就分道扬镳。
宋庆龄看着信,想起了红军的处境,她决定自己想办法凑钱。
她打开保险柜,取出了孙中山逝世后的抚恤金,这是她赖以为生的钱,数目不小,相当于1万美元。
还差4万美元怎么办?
宋庆龄走到书房,看着墙上孙中山的照片,照片里的孙中山温和地笑着,仿佛在鼓励她。
她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抵押房子。
莫利爱路29号,这座法式小洋房,是她和孙中山唯一的共同家园。从1918年入住,到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年。
这里有太多回忆。孙中山在这里写下《建国方略》,她在这里帮助处理文件,接待来访的革命同志。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她就是从这里出发,赶到广州营救孙中山的。
如今,她要把这个家抵押出去。
宋庆龄找到银行,办理了抵押手续,手续办完,她凑够了5万美元。
钱准备好了,怎么送到陕北?这是个大问题。
宋庆龄想到了潘汉年,这位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在上海有一套成熟的秘密交通网络。
她把潘汉年叫来,把钱交给他。"请转交给延安的同志,就说是宋子文的捐款。"
潘汉年愣了一下,他知道宋庆龄和宋子文的关系,这个说法有问题,宋庆龄摆摆手:"就这么说。"
潘汉年
宋庆龄从始至终没有告诉任何人,这5万美元是她典当家产凑出来的,她宁愿让大家以为是宋子文的善举。
几个月后,这笔钱辗转送到了陕北,毛泽东收到钱,激动不已。立即给宋庆龄写了感谢信,赞扬她"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
信中还感谢了宋子文的"慷慨解囊"。
误会引发的家族裂痕
1937年初春,周恩来在上海。
他听说宋子文捐了5万美元给红军,很受感动,作为礼貌,周恩来专门给宋子文写了感谢信,称赞他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义举。
宋子文收到信,一脸茫然。
什么5万美元?他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财政部的账上也没有这笔支出。
宋子文越想越不对劲,联想到最近宋庆龄的一些反常举动,他隐约猜到了什么。
宋庆龄最近把莫利爱路的房子抵押了,这件事瞒不过宋子文,上海滩就这么大,银行界的消息传得很快。
宋子文怒气冲冲地找到宋庆龄。
"二姐,周恩来给我写信,感谢我捐了5万美元,你是不是把我卖了?"
宋庆龄心神大乱,她没想到会露馅,更没想到周恩来会给宋子文写感谢信。
"你要是告诉蒋介石,你的同志出卖了你,你还会否认吗?"宋子文步步紧逼。
宋庆龄沉默了,她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作为秘密的共产党员,一旦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宋子文看着姐姐痛苦的表情,心情也很复杂,政治立场不同,姐弟感情还在。
最终,宋子文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向蒋介石告发宋庆龄,也没有追究这5万美元的事。
姐弟俩的关系彻底决裂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私下见面。
宋庆龄后来给共产国际写了密信,汇报这次暴露的危险。"这些情况有可能威胁我的工作和损害我将来在中国可能与之有联系的任何运动。"
好在宋子文守住了秘密,宋庆龄的身份没有彻底暴露,她继续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为抗日统一战线奔走。
34年后的真相大白
时间跳到1954年。
潘汉年接到一个任务,代表毛泽东,向宋庆龄归还18年前的5万美元借款。
潘汉年带着钱来到宋庆龄的住所,"孙夫人,这是主席让我归还的款项。"
宋庆龄一脸茫然:"什么款项?什么时候的事?"
潘汉年提醒她:"1936年,您资助红军的5万美元。"
宋庆龄这才想起来,她早就把这笔钱的事忘了,或者说,她从来没把这当成借款,在她心里,这是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不需要归还。
宋庆龄收下了钱,写信给老朋友廖梦醒:"潘汉年同志向我归还了毛主席之前向我借的5万美元的借款。"
这封信后来成了历史的见证。
真正的震撼发生在1969年。
那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闲谈,不知怎么聊到了往事,有人提起宋庆龄当年的资助。
"主席,您知道那5万美元是怎么来的吗?"
毛泽东摇头,他一直以为是宋子文的钱。
"是宋庆龄同志把自己的抚恤金全部取出,还抵押了和孙中山先生的故居才凑齐的。"
毛泽东愣住了。
时年76岁的他,怔立在天安门城楼上,历史的真相如重锤击心。
原来,这位被尊为"国母"的女性,不仅以特殊身份守护革命,更在最危急的时刻倾尽所有。
毛泽东想起了33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想起了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想起了宋庆龄在回信中的淡然语气。
她典当了和孙中山唯一的家,拯救了三万红军将士,却从未提及自己的牺牲。
这种默默承受的品格,让毛泽东深深震撼。
后来,每当有人问起宋庆龄的贡献,毛泽东总是说:"她做的,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
2015年,上海档案馆展出了一封泛黄的信件,那是1937年宋庆龄写给共产国际的秘密报告。信中平静地写道:"资金问题已解决,请转告延安同志安心。"
只字未提抵押故居的牺牲。
这封信,和当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震撼,都成了历史的见证。见证着一个女性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选择,见证着她对理想的坚守,见证着那个时代最珍贵的品格。
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只是有时候需要等34年。
参考资料:
《中国今日》杂志2013年第1期刊载的《宋庆龄的钱》专题报道
《新华日报》2021年3月25日报道《1936年毛泽东借款5万美元,宋庆龄倾囊相助》
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宋庆龄的四张美丽面孔》专题纪录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