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沿科技的探索,离不开强大科研设施的支持。在我国,就有许多这样长期运行的大科学装置,它们是现代科技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也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之利器。“揭开大科学装置的面纱”系列文章将带你走近它们,解读它们背后的科学与故事。
8月26日,广东江门附近700米深处的地下传来好消息: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和建设,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心探测器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灌注,正式开始运行。它的使命,是用于研究宇宙中最神秘的“幽灵粒子”——中微子的质量排序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微子,我们又是怎么探测它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科学装置的第一站——江门中微子实验,来一探究竟吧!
星空下的JUNO 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看不见的“幽灵粒子”
这项实验的主角——中微子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粒子,它和我们所熟悉的电子、夸克类似,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这里的“基本”表明,在我们现在的物理学体系里面,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比起这几种我们熟悉的粒子,中微子的存在更难被探测到,它也有着更多神秘的性质。
中微子的发现,来自于一种原子核反应——β衰变。一些放射性原子核内的中子,会释放出电子,然后自己转化为一个质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能量却“不翼而飞”了。因此,应该还有一种难以探测的粒子,“偷走”了一部分能量。这个“小偷”就是后来人们发现的中微子。
β衰变示意图,其中最小的白色粒子是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来源:维基百科
“中”和“微”代表着,它是一种中性的,很小的粒子。中性,就是说它不带电荷,所以它不会与物质中的电子反应,也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
而它的“微”更让人难以想象。对于原子核外的电子,你是否已经觉得它“很轻很轻”了?现在,科学家们虽然还不能具体地确定中微子的质量,但已知的中微子的质量上限,还要比电子再轻一百万倍。
这样中性而微小的粒子,可以笔直地穿过遥远的宇宙空间,也可以笔直地穿过地球、穿过我们的身体……就在此时,数万亿个中微子正在穿过我们,但它们丝毫不会被我们察觉,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危害。
中微子可以轻易地穿过地球,也不会受电荷的影响。 来源:超级神冈实验官网
那么,中微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主要来自于弱相互作用力相关的核反应。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就是一个这样巨大的中微子来源。除此之外,还有超新星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的碰撞、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等等,都能够“生产”中微子。所以,中微子还是一个优秀的“信使”,为我们带来关于超新星、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消息。
不同来源的中微子与它们的能量分布 来源:费米国家实验室
除了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反应,还有人工制造中微子的方法:来自加速器中的高能粒子碰撞,或者来自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能量较低,但数量庞大。比如,每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电力的核电站,它就有一个隐藏的“斜杠身份”——一座稳定输出的“中微子工厂”。
大山深处的“水晶球”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装置,主要捕获的就是来自核电站的中微子。为了做到这一点,它的位置可不是随便选的。
江门中微子实验选址与两座核电站在地图上的位置 来源:JUNO官网
它距离中微子源——广东阳江和台山的两座核电站都是53公里,对于这项实验的科学目标:测量中微子的质量顺序来说,恰好处于合适的距离范围。而且,这里又在大山深处,有了厚重山体的保护,再加上深埋地下,它就能够屏蔽宇宙射线的干扰,收集到分辨率更高的中微子数据。
用于收集数据的核心装置,是一个直径为35.4米的有机玻璃巨大“水晶球”,安装在用于屏蔽干扰信号的水池中央。在这个球内部,填充有有效质量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液体闪烁体的主要成分是线性烷基苯,这是一种无毒无害的有机物,也是我们日用洗涤剂的主要原材料。
安装过程中的中心探测器 来源:JUNO官网
中微子这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粒子,在经过这些液体闪烁体时,却有可能留下蛛丝马迹——一些微弱的光。这些光会被传到玻璃球外层的“火眼金睛”——光电倍增管上。
为了JUNO实验装置的建设,我国的科学家们联合企业,成功研制并量产了 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它们可以将微弱的光成倍地放大,转化为可以被探测到的电信号。这就是JUNO装置探测中微子的基本方法。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左下)及光电倍增管(右上) 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这样精妙的设计,大型的工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凝结了科学家们十多年的心血。从200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构想,到2013年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到2015年启动地下实验室建设,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家们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收获。JUNO在试运行期间首批获取的数据显示,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它的能量分辨率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JUNO探测到的一个反应堆中微子事例 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这一次,我们能知道什么?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主要目标,是用于解答中微子的“质量顺序问题”,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涉及到中微子的另一个奇特性质:中微子振荡。
用通俗的话说,这就像中微子对外有三种“身份”,而且这三种“身份”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转换。这本质上的原因是,每个中微子的外在“身份”,都是由三个“内在人格”按照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
中微子的“外在身份”,就好像穿着不同的衣服,可以改变 来源:Syracuse University
这三个“内在人格”,就是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它们各自有着非常小的质量,但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因为这微小的质量差异,在一个中微子“出发”之后,它的三个“内在人格”跑起来的步调却不太相同,导致了在不同的时刻,这三者出现的比例也有多有少。在表面上看,就好像是中微子在不停地“切换身份”一样。
那么,这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很可惜,现在还没有实验能测定出一个精确的值。现在人们只知道,质量1和质量2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和质量3相差却很大。所以,这里就存在两种可能性:
两种中微子质量顺序 来源:JUNO Collaboration / JGU-Mainz
一种可能是质量3比质量1和2都大不少,科学家把它命名为“正常质量顺序”,另一种则是质量3比质量1和2都小,这种就叫做“反常质量顺序”。到底哪一种是对的呢?这就是中微子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下一步,也就是“质量顺序问题”。它正期待着江门的全新实验装置为我们解答。
以上,就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的“主线任务”,不过,这样好的探测器,当然还要更加地“物尽其用”。
所以,它还有许多“支线任务”:探测来自大气、太阳、超新星以及地球内部的其它中微子。这使它不仅能在粒子物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还有可能对宇宙学、天体物理、乃至地球物理都做出贡献。在这个探测器30年的使用寿命结束之后,它还可以继续升级改造,用于探索中微子领域的其它问题。
结语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江门的中微子实验多了一些了解呢?不过,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对中微子十分陌生,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它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粒子,即使是科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
不过,正是因为在它身上还有这么多的谜团,它才吸引了全球这么多的科学家为它努力。或许其中任何一个谜团的解答,都会成为打开新物理大门的一把钥匙。期待未来,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能够为这个领域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张一凡)
审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钱森
本文来源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已经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