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一个“脑子”比全人类加起来还聪明十万倍的东西,会是什么样?
这话听着像科幻片预告,可它确实从一位资深金融投资人拉斯·特维德嘴里说了出来。外滩大会期间,他提出一个预测:到2040年,人工智能的综合智力将达到人类的10万倍。更关键的是,他不是在讲玄学,而是基于当前算力增长曲线和量子计算的演进路径做的推演。
算力,正在一步步改变智能的边界
很多人听到“10万倍”第一反应是不信,甚至觉得夸张。但如果我们不把它当成一句口号,而是拆开来看——它其实是在说,未来十年,我们处理信息、理解世界、做出决策的能力,将迎来一次彻底的“换代”。
这背后,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那个数字本身,而是支撑它的底层逻辑:算力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就像当年电力取代蒸汽机,并不只是让机器转得更快,而是重新定义了整个生产方式。
今天一台普通数据中心的算力,已经能同时完成数百万次信贷风险评估、上亿条交易记录分析、成千上万笔反欺诈识别。而这些任务,在二十年前,需要一个银行几十个分析师加班加点才能勉强覆盖。现在呢?几乎是实时完成。
算力,是两种智慧的合作
但这还不是终点。特维德提到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量子计算将承担全球10%的算力”。这个比例听起来不高,但要知道,目前全球投入实际应用的量子计算机还屈指可数。哪怕只占10%,也意味着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而是真正嵌入金融、医药、材料等核心系统的“基础设施”。
打个比方,传统计算机像是一支笔一支笔地写答案,而量子计算更像是把所有可能的答案同时摊开在桌上,一眼就能挑出最优解。尤其在复杂系统建模上,比如气候预测、药物分子结构模拟、超大规模投资组合优化——这些过去要跑几个月的任务,未来可能几分钟就出结果。
笔者曾走访过一家国内头部券商的技术部门,他们正在测试一种融合经典与量子算法的风险模型。负责人提到,以往对极端市场波动的预判误差率在18%左右,而新模型在小范围试点中把误差压到了5%以下。这不是靠堆人力,也不是靠改规则,而是算力跃迁带来的认知升级。
真正的智能,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着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强的AI会不会失控?会不会取代人类?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现在连“通用人工智能”都还没影儿,谈“超级智能”为时尚早。更重要的是,技术从来不是单向发展的。每一轮能力跃升,都会催生新的协作模式。就像汽车代替马车,并没有让人类失去出行自由,反而拓展了生活半径。
中国在这条路上,并非旁观者。近年来,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已在量子通信、超导量子芯片、光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合肥、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建成大型量子实验平台,部分成果已开始向金融风控、物流调度、能源管理等场景渗透。
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往往发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你手机里的一笔跨境支付,背后可能是某种新型加密算法在保障安全;你申请的消费贷款,审批速度提升,或许正得益于更高效的信用推理模型。它们不像火箭发射那样轰动,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效率和体验。
回到那个“10万倍”的说法。我们不必纠结具体数字是否精确,就像当年没人能准确预言智能手机会如何重塑社交。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逐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像空气一样无形却不可或缺。
未来十年,真正的竞争不在谁喊得响,而在谁能沉下心来,把高深的技术转化成普通人也能感知的价值。当一个农民能用语音指令让AI帮他分析土壤墒情,当一位老人可以通过自然对话获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那才是技术真正落地的模样。
这不是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渐进式变革。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言,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信源:外滩大会官网发布内容,2024年9月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