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来得太突然。
一个手握少林寺几十年大权的方丈,最终也躲不过被查的命运。
7月底,释永信因为涉嫌严重违法,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消息一出,全国震动。少林寺一度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风暴一路刮到了他的老家安徽颍上县——
大哥的蛮横、弟弟的失联,还有村民口中那一袋袋来历不明的钱,全被翻了出来。
眼下,释永信的“过去”,正一点点被撕开。
在成名之前,他叫刘应成。
家住安徽颍上一个叫花毛的小村子。父母是普通老百姓,父亲干水利,母亲在家种地。
一家四个儿子,刘应成排第三。
小时候,这孩子挺老实。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最深的印象就是,村里谁都穷,谁家孩子都上地干活。
刘应成没上几年学,十六岁就外出闯荡。后来说是机缘巧合被少林寺的僧人看中,从此走上了出家之路。
但没人能想到,这一走,竟是几十年,再回村时,已是声名远扬的大方丈。
出家的刘应成法号“释永信”。
他刚到少林寺那几年,正赶上寺里最艰难的时期。和尚少,房子破,香火钱更是寥寥无几。
但这个年轻和尚不一样,他脑子灵活,也有手段。不到十年,就爬上了住持的位置。
再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搞企业,办公司,拍电影、卖授权,“少林寺”成了金字招牌。
门票、香火、商标、演出……一环扣一环,年年都在挣钱。
据说最多那几年,少林寺的年收入上亿。
寺里是非富即贵,释永信也成了方丈中的“老总”。
但人一旦被金钱和权力包裹,慢慢就会飘。
外界关于他私生活混乱、贪污财产的传闻,早在十年前就不绝于耳。
不过那时他顶得住风浪,几句声明就能平息风波。
而这一次,恐怕是没那么容易翻篇了。
释永信被带走后,他老家的消息也被扒了个底朝天。
村里人说起这个“和尚”,情绪挺复杂。
一方面觉得村里出了个“大人物”,给村里修过路,发过红包。
但另一方面,随着他名气越来越大,家里人也变了。
尤其是他大哥刘应保,成了村里最让人头疼的人。
刘应保,按理说只是普通村民。
但因为有个当方丈的弟弟,腰杆一下子就硬了。
村民都记得,早年他去少林寺一趟,回来时带着一麻袋钱,后来在村里投资开店、办超市、搞武校,风头一时无两。
村里最气派的那家百货商场“永乐购物广场”,就是他开的。
旁边还有商务会馆和一块空地,传说是准备用来盖寺庙的。
这些年,他开着车来去自由,跟谁说话都带着底气。但凡有人挡道、不听话,他就敢下车动手。
甚至扬言堵人路口,强买强卖,活脱脱一个“村霸”。
说到底,他敢这么嚣张,靠的不是自己多有本事,而是弟弟的光环。
村民一句话总结得挺贴切:
“有钱没关系没用,有关系没人敢惹。”
更讽刺的是,释永信一边口口声声讲清修、讲慈悲,一边家人却在村里搞垄断,修寺庙,圈地皮。
村里人说,前几年他亲戚想买下整条村的地,准备建寺院搞文旅。
一张嘴就是两三万买一户。
听起来像是好事,但钱根本不够,连盖猪圈都不够。
而且一开口就说:“不卖就堵路。”
哪有这样的?
还好,村民没吃这套,硬是顶了回去。
要真卖了,估计现在村里都没几户人家了。
除了大哥外,释永信的其他兄弟也有各自的发展。
二哥在家照顾母亲,四弟也出了家,成了佛教系统中的另一位“师父”。
不过,在释永信出事后,他的四弟也突然失联了。
联系不上,人也没露面。有知情人猜测,他怕牵连,早就避开风头了。
也可能是,知道点什么,不敢再说话。
一家子,除了母亲之外,全变得神秘起来。
释永信的母亲已九十多岁,早些年就搬去了县里。
她原本住的那间老瓦房,如今已是空宅一座,破床破瓦片堆在一起,门前的大树也倒了。
曾经门庭若市,现在冷清得像没人住过。
而村里唯一还留下“记忆”的,就是那条“永信路”。
当初修的时候,是他出的钱。
可现在看着这条路,村民心里五味杂陈。
有人说:“修路是好事,但干净做人比修路更重要。”
十年前,就有人实名举报释永信,说他贪污、搞私生活、用假户口,还牵扯寺庙的钱去做生意。
甚至有笔录流出,说得有板有眼。
但最后不了了之。
那时候他还笑着接受采访,说自己月工资才七百块,其他钱都“捐出去了”。
现在看来,那时候可能早就有人知道点内情。只是没人敢动他。这才养成了今天这样的大祸。
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除了他一个人塌房,还有那么多以“佛”为名,行“贪”为实的机构,真的该查查了。
如今的少林寺,已经换了新住持。那个叫印乐的和尚,刚刚上任没几天。
原本属于释永信的简介,全部从寺院官网撤下。
而他的戒牒,也被中国佛教协会注销。
换句话说,释永信这一生最大的身份——“方丈”,已经被从根本上抹除。
一个曾风光无限的和尚,最后却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而背后那个家族,也慢慢淡出了村民视线。
可不管人走多远,账总要算清楚。
村里的老人说得好:
“做啥事都得有底线,出了圈的,迟早得被收拾。”
最后再看看释永信自己。
当年说“只为佛法,不求名利”。
结果成了少林寺的“总裁”,寺院变公司,方丈成老板。
香火钱变了味,布施变了质,连信仰都被拿去包装成IP。
人到60岁,原本可以安然念经修行,却因为贪恋名利,把几十年功德都败了个干净。
如果他还记得小时候在地头割草、被人欺负掉眼泪的自己,也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可惜,他早忘了。
如今的刘应成,已不是“释永信”。那个法号,也再没有资格继续用了。
人生最怕的,不是出身低,而是忘了初心。
等风停了,谁还记得那条“永信路”曾通往哪里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