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一位六旬李大爷的遭遇令人唏嘘。在与一名女主播“裸聊”八天后,他花光了银行卡里的6万多元,那是他种地攒下的血汗钱,卡里最终只剩33元。更令人心酸的是,李大爷的女儿透露,家中还有残疾的老伴,条件艰苦,“袜子烂洞都舍不得扔”。这样一位节俭的老人,为何会在网络直播间一掷千金?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精心设计的情感围猎与金钱陷阱。
在这起事件中,女主播的操作手法堪称“精准打击”,聊天记录显示,女子一口一个“大哥求守护”、“爱你”,这些亲密话语直击老年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对于可能缺乏家庭温暖和情感关注的老年人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怀”与“崇拜”极具诱惑力。
李大爷坦言:“看完后心里高兴。”这句话道出了无数陷入类似陷阱老年人的心声,在这些直播平台上,主播们通过创造虚拟的亲密关系,让老年人产生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进而诱导他们不断“上票”(打赏)。这种针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操纵。
李大爷的遭遇并非孤例,随着互联网向老年人群体的普及,一批专门“围猎”老年人的网络黑产正在形成。这些主播和运营团队深入研究老年人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孤独感强、辨别能力较弱、对网络规则不熟悉等特点,量身定制各种套路。
从“认干亲”到“黄昏恋”,从“健康咨询”到“理财指导”,套路形式多样但本质相同,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最终实现钱财索取。这些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利用平台规则漏洞,甚至有些已经构成明显的诈骗行为。
在这类事件中,直播平台的责任不可推卸,为什么能够允许明显诱导大额打赏的内容存在?为什么没有针对老年人大额消费的提醒机制?平台算法是否在有意推高这种情感绑架式的直播内容?
事实上,许多平台的设计机制本身就鼓励这种“打赏经济”,通过分成机制,平台从这些打赏中直接获利,这某种程度上让平台有了放任甚至默许这类行为存在的经济动机,当平台将流量和利润置于用户权益之上时,悲剧便难以避免。
事件中,当李大爷女儿希望对方退款时,女主播矢口否认裸聊,并要求“拿出证据”,最终虽然通过媒体介入,对方同意退还1万元,但与其获得的六七万元相比,这只是小部分,且主播声称“自己到手没有这么多”。
这种维权困境十分典型,老年人往往不擅长保存证据,而这类交易又存在举证难、认定难的问题,即使能够证明存在诱导行为,现行法律对这类“自愿打赏”的规制也存在空白点。违法成本低而收益高,使得这类行为屡禁不止。
保护老年人免受网络围猎,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首先,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应建立老年人大额打赏提醒和冷却机制,完善内容审核制度,对明显存在情感欺诈嫌疑的主播予以封禁。同时,应建立更合理的分成机制,减少平台对这类不良内容的依赖。
其次,监管部门应当出台针对性规定。明确界定情感诱导与正常直播内容的界限,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主播和平台进行严厉处罚。
第三,家庭关怀不可或缺。许多老年人陷入这类陷阱,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子女应当更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帮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
最后,社会应建立更多老年人公益服务组织,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受骗老年人维权。
李大爷的遭遇是一个警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互联网持续适老化,如何保护老年人免受网络欺诈已成为紧迫课题。这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友善的网络环境,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所有年龄群体,而不是成为围猎老年人的工具。
拔除“围猎老年人”的毒瘤,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李大爷”掉入陷阱,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和精神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