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这两天,罗永浩在网络发文,投诉西贝是预制菜成为热点事件。西贝一时阵脚大乱,创始人又是展示证据反驳,又是要起诉罗永浩,然后各路公关专家介入,评论双方成败得失。这是九三大阅兵之后,热点事件开始淡化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领域,而走向生活本身,回归生活的柴米油盐和烟火气。
由这个食品热点,我想说明一下我这两年的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公共关系和公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公共关系和传播学会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公关,却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前途。虽然一般说来,“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但是在中国现实的语境下,两者涵义却大相径庭。“公关”逐步演变成为为雇主服务的一种服务行业,一个服务单方利益的产业,宗旨是确保雇主利益的最大化,和伤害的最小化。而公共关系却不是如此,它更着眼于公共性,也即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社会和多方的共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因此,公共关系具有更大的视野,更具有全局性,而“公关”相对来说,涉及范围有限,仅仅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实用的技能和路径。再从今天的舆情时代来说,更需要使用公共关系的方法,以一揽子的策略,兼顾公共利益和各方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求得最大公约数。而公关,如果过多使用,不光不会解决矛盾,反倒可能加剧冲突。很显然,公关更多为单方利益服务,很少关注对方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更可能埋下舆情的风险种子。
就以罗永浩引爆的这个热点事件来说,众多公关专家似乎更多是谈论罗永浩发起这波冲击的“别有用心”,西贝该如何做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或者指出创始人的话术并非最佳,至于起诉罗永浩,更是败笔,有可能出现赢了官司、输了口碑的现象。至于有多少人关注此事中的公共利益如何保护?如何就此提升中国食品产业和预制菜的安全性,我看几乎没有。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不能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罗永浩和西贝的交锋热点,而仅仅从公关的角度来评判指导双方的成败得失,那不光矛盾难以解决,更对于中国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丝毫没有帮助。而且,此事将提升预制菜的敏感指数,让众多饭店处于风险之中,随时再次引爆舆情。
其实这个事件中的真正矛盾,并非两方的恩怨,而是中国食品行业的安全性问题,尤其大家焦点关注的预制菜问题。否则罗永浩不至于一个微博就能把整个网络点燃了。众多的公关专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就公关的角度来说,罗永浩作为大网红,很容易吸引网民群体的关注,你如果要和他打官司,说不定正中下怀,毕竟这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问题还在于,此次罗永浩是站在网民的立场的,因此,西贝更容易被网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处境不佳。在这种情况下,起诉罗永浩虽说并无不可,但是并非最佳方式。
我的建议是不应该搞对立冲突,而应该以沟通交流的方式,由创始人写一份长长的告白书,承认不能避免地使用了一部分预制菜,但是会尽可能确保预制菜的质量,并在接下来,将联手各方,更好地改进食材加工,以确保预制菜和食品的安全。同时,不妨聘请罗永浩为食品安全大使,也算携手合作,共创大业等。我想,这样的方式,或许带来的伤害更小一点。以我在舆情时代多年的研究心得,适当地认可对方,并保持低姿态,是能够获得网民的谅解和理解的。
但是如今断然否认了预制菜,这自然有其道理,但是如何说服网民,并获得网民的支持,反倒是个难题。尤其是西贝曾经宣布过支持预制菜,到今天彻底否认预制菜,是个巨大的转折,网民会有一个难于接受的过程。
西贝菜品之贵,是网民感受到的一个痛点,如今被罗永浩抨击,自然在心理上会更加支持罗永浩一些。至于有没有预制菜,大家也都疑惑,处于围观和观望之中。但是西贝彻底否认预制菜,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毫无退路、背水一战的位置上。这意味着,今后任何一个消费者或者内部员工的爆料,都可能将西贝一招置于死地。
如果西贝放下双方的恩怨,而着眼于中国食品行业和预制菜的总体形势,来做一些委婉的说明,说明现实各种因素制约,难以避免预制菜等,并承诺未来会联合各方,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这样反倒能走出一步活棋。
因为这样一来,西贝谈论的就不再是公关,而是公共关系了,是一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怀和维护了。
对于预制菜,国家相关部门曾经寄于厚望,出台文件进行支持,希望为中国社会再造一个崭新的食品产业。相关企业也曾经将此视为下一个风口,以重金进行投资。但是未料预制菜毁于网络舆情,也就是由于引爆了网民的愤怒,形成了群体偏见,结果预制菜成为网民心目中的一道有问题的菜品。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是2023年9月,网络曝出无锡校园出现了预制菜,并认为这会破坏食物的营养,结果一下子引爆了家长群体的困惑和不满,然后媒体介入,提出《预制菜进校园,安全如何保障?》等类似问题。由于媒体的特点,往往更偏重于事件的负面属性,更可能导向一个负面感知的方向,因此媒体谈论预制菜,很快预制菜就成了“问题菜”,然后教育部门通知,预制菜不得进入校园。
通过此事的洗礼,预制菜在官方的文件中和网民的认知中,就成了对立性的存在。慢慢预制菜就成了网民心目中和“添加剂”一样的敏感物、可疑物。自此之后,预制菜的形象就彻底灰色了。
这导致了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预制菜无处不在,更多的饭店在实际中离不开预制菜,但是只要不说,大家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一旦被曝出来成为一个网络话题,大家的愤怒就一下子被点燃了,然后对此严防死守,各个饭店只好站出来,说确实、真的没有预制菜。
预制菜如何从一个充满希望的行业,沦为今天的网络敏感词,是值得各方的反思的。
表面看,是预制菜的可疑做法和不明营养未能取信于民,被网民群体抛弃,但是如果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当时失去了一个挽救的契机。
网民在引爆一个负面舆情的时候,其实并非失去理性,只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网民是能够改变成见,改变看法的,起码也会变得半信半疑,而不至于一杆子把这个产业都扫进河里。
从关于预制菜的舆情事件爆发之后,我们看到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部门或者机构出面挽救预制菜,而是像以往一样,每当舆情事件爆发的时候,大家为免得引火烧身,大都缩起身子,高挂免战牌,等过了风头,才直起身子掸掸灰。但是遗憾的是,一边倒的舆情,毫无挽救意识的各方,彻底把预制菜的形象毁掉了,也直接让各种文件和投入付之东流。
其实再深入想一下,为什么各方寄与厚望的预制菜快速陷入绝境?这是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作为、懒作为的必然结果。当大家对于食品安全不抱信任的时候,又凭什么相信部门推广的面目可疑的预制菜呢?如果相关部门日常工作做到位,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何至于一两个舆情,就将预制菜打入黑名单?
那么,在当时负面舆情爆发之后,可能挽救预制菜的做法是什么?是需要尽快启动公共关系的战略和策略,让预制菜不至于输得那么惨,起码也能让社会为预制菜保留一片空间,留待生根发芽,而不是今天人人喊打。
有哪些公共关系的战略和策略可用呢?我觉得如下方法是可以考虑的:
从更高的层面,比如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一个预制菜的示范样板的建设,给社会大众以信心;
启动一个危机应对的专家行动,让研究机构紧急攻关,研发能快速保存又确保营养成分的科技,以用于预制菜的生产;
以安全可信的预制菜流程,邀请意见领袖参观,放大宣传效果;
从预制菜的方便、快捷、安全的角度,聘请明星推出一个公共关系的创意广告,告诉大家在今天的快节奏的生活里,预制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生活方式;
鼓励饭店标明预制菜或者非预制菜,给广大消费者一个选择的权利,在选择过程中,不光展示了信心,更因此给预制菜保留了一片生存空间,等。
如果启动了这样的公共关系的行动,我想预制菜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结局惨淡,罗永浩更不会一句点燃公众情绪。
预制菜一旦能够在社会和网民心智空间获得生存之地,人们就会更为包容,西贝类似的危机也就不会轻易爆发。
我是想通过此案和大家交流一个观点,那就是在舆情时代,我们更需要从公共关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非仅仅是公关的角度来看今天这个热点事件,或许能够获得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效果。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