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从庐山下来之后的陈伯达回到了北京的家,打这开始,他就被软禁在了家里。
他在北京的家里,一直过着度日如年、如坐针毡的日子。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他度过了10个月零25天。
一直到1971年,这一年的9月13号,吃过安眠药的陈伯达,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而当天晚上,凌晨的1:55分,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飞机,趁着夜色越过了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飞入了蒙古的境内。
![]()
这架飞机越过边境之后,就没了踪影,下落不明。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周公当即就通过长途电话,给各大军区的负责人通报了情况,并且,他当即发布了命令。不过,在命令里他并没有点名是谁,而是这样说的:
“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叛国逃跑了!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来源:《陈伯达传》.第12页.叶永烈.著.
等知道那架飞机坠毁的消息,是在次日的下午时分了。这个消息,还是我驻蒙古大使馆发来的报告。
随着这个事件的发生,作为林身边的“亲密战友”,陈伯达的境遇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已经被软禁的他,对此毫不知情。
同年的9月13号,晚上时分。
睡得迷迷糊糊的陈伯达,被门外嘈杂的声音吵醒,那声音是陌生的。
他吃力的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瞅见卧室里闯进来几个穿着军装的小战士。还不等他开口询问发生了什么,小战士就把他从床上拽起来,一人夹着一个胳膊,塞进了小汽车里。
孤零零的一辆小汽车,在沉沉夜色中孤零零的行驶在路上。
陈伯达坐在车子里,左右是两个小战士,他压根不晓得自己这是要去哪里?也不晓得前面会遇到什么?
他只大概的分辨出来,这小汽车好似是出了北京城,行驶在郊外的路上。
也不晓得是过了多久,汽车停在了一个被高墙包围的地方。下车后,他就晓得自己是来到了什么地方。尽管他之前没见过秦城监狱长什么样,但心里其实也是有了一个大约的肯定了。
晚年的时候,他在回忆手稿里面,是这么记述当年站在秦城大门口时的场景:
当逮捕送到监狱时,我在监狱门口不愿进去,大声说道:“我在阜平是做过一件好事的!”
阜平,是河北西部的一个小县城。
他为啥会站在秦城监狱的门口,在即将送进监狱的时候,大声的提到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呢?我们来看看他口中说的“好事”是什么事?
![]()
1948年的4月13号,伟人和中央机关来到了河北的阜平县的城南庄。
伟人到了城南庄之后不久,就特意让人去把陈伯达叫了过来。那会,陈住在平山县。
之所以要把他叫过来,是因为准备安排他去莫斯科,争取苏联人对咱们的支持和帮助。等陈到达城南庄之后,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文件,还有一些古董作为礼品。而之所以选择陈伯达,是有着两方面的考量。
一来,他曾经在莫斯科留过学;二来,他是意识形态当面的专家和学者。
不过,陈伯达最后也还是没有去莫斯科。因为斯大林提前打来电报,说会派米高扬来西柏坡会晤,也就不需要陈去莫斯科了。
于是乎,陈也就没有返回平山县,就住在阜平县的城南庄。
在城南庄的那段日子,伟人异常的忙碌。
他白天连轴转的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到了晚上还要研究马列著作,起草各种文件,批复各方的文电,常常忙到深夜,忙得饭食也顾不上吃。有一次,开饭时间都过了,警卫员把饭热了又送过来,放在办公桌上。过了一段时间,掐算着差不多也吃完了,警卫员进来收拾碗筷,发现饭食一口没动。
警卫员本想劝一下,但是看着伟人全神贯注的工作,他也不好得打扰。只得默默端走饭菜,再次热了端进来。这回,他没忍住,开口劝趁着热乎先吃点饭菜。主席说好,我吃。
过了一会,警卫员走进来,主席正全神贯注的盯着地图上的一个红色箭头沉思,桌子上的饭菜还是一口没动。
日子就这么平静又忙活的,悄悄过去了。
起初,不知道什么原因,伟人在城南庄的踪迹被敌人摸到了。于是乎,这一天,在城南庄的上空飞来一架B—25轰炸机。
陈伯达听见轰炸机的声响,赶紧朝着伟人居住的院子跑过去。
他一跑进院子,就焦急的大喊“飞机来啦!飞机来啦!”
他跑进屋子里,看到警卫员正着急的催促着主席赶紧去防空洞。陈伯达也着急忙慌的说飞机近了,赶紧躲一躲。
伟人也意识到了敌机逼近,就跟着大家朝防空洞撤离。
一行人前脚刚跑出院子没多久,身后的院子里就落下一颗炸弹。
“轰隆”一声巨响!
精准的命中了院子,伟人居住的那间屋子,玻璃全都震碎了,就连屋子的墙都炸塌了!
倘若没有及时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敌机能这么精准的命中目标,一定是出了问题。后来查明,原来是有两个特务混了进来,这两个特务,一个叫孟宪德,一个叫刘从文。这两人以密电的方式,把伟人住在城南庄的具体地址传了出去。
这就是陈伯达站在秦城监狱门口,口中大呼的“好事”。
![]()
晚年的时候,他接受叶永烈的访问,谈及这段往事,他是这么说的:
本来,这件事不值一提。充其量,我只是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当我被突然投进监狱,我为了我自己,才喊出“我在阜平是做过一件好事的!”
这句话.......我确确实实,是为了救自己!
——来源:《陈伯达传》.第193页.叶永烈.著.
他知道,在监狱门口大喊的这句话,是会被汇报上去的。尽管别人不明白这“好事”是什么,但他知道,伟人是晓得的。
起初,刚进监狱的时候,陈的日子不好过,待遇也不好。
他被关在条件不好的牢房里面,连床都没有,就是在地上随意铺了一个草甸子,晚上就睡在上面。巨大的落差之下,这个老夫子的情绪十分的低落,很是悲观,一度想着自杀,但又没有那个勇气。
他也不记得是哪一天,就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他在监狱的生活待遇忽然变好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待遇变好之后,在秦城的生活,竟还比在家里还舒服。
给他专门配备了一个炊事员做饭,这个炊事员还会时常来询问他:饭菜做得好不好吃?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想吃什么菜?
还有一名医生,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他的身体状况。
住的牢房也搬去了三楼。
秦城的监楼拢共只有三层,陈伯达搬去三楼之后,牢房里不仅有床了。而且,他还可以在三楼自由活动——整个三楼,只有他一个人。
除此之外,知道他是个读书人,就给他准备了书籍和报纸。倘若他想额外看看别的书籍,经过审批之后,监狱会提供给他。
这些特别的优待,打消了他那股想自杀的念头。
他想活着,只要活着,他就相信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因此,他茫然又焦灼的心情,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那时候,高墙之外,正以排山倒海的形势刮着“批林批陈”的浪潮。
而陈伯达在秦城监狱里,过着颇为优渥的生活。他这段特殊囚犯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伟人病逝。
也正是因为此,他一直很感念主席。他认为要不是有着特殊的照料,他早就不在人世了。
在监狱的时候,有工作人员专门来到监狱里,询问调查他阿紫阜平做了啥好事。
他们要求陈把口中的“好事”写成一篇书面材料。
经过再三的考虑之后,陈这才拿起笔,开始写。不过,他只写了一小半,就没有写了,故而他这份材料也就没有交上去了。
![]()
一直到1982年的4月23号号这一天,陈伯达和周扬的谈话中,提到了这件“好事”。
他和周扬的这次谈话,一直聊到了晚上,等回到家的时候,夜已经深了。第二天起来之后,陈伯达这才同儿子陈晓农谈及了,昨晚和周扬之间的谈话内容。陈晓农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来两人的谈话内容。
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了?
为啥当初他只写了一小半的材料?为啥不全都写出来呢?
他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咱们只能从其他信息里来了解。
晚年,和叶永烈聊起来这个往事,陈伯达是这么说的:
.......这件事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我说起这事,是求主席能够宽恕我,不让我进监牢。
——来源:《陈伯达传》.第194页.叶永烈.著.
他是想借这个“好事”获得宽恕,不进监狱。但是他已经进去了,而且刚进去的时候,糟糕的待遇让他心灰意冷,一心寻死。或许,也正是这种糟糕的心理状态,让他也没有写材料的心情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