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特岗计划”开始实施。十九年来,累计118万名特岗教师奔赴22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扎根在3万多所农村学校。他们用青春和热爱,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
这些教师中,有的人是第一个走进深山里教书的外省人;有的人从23岁到33岁,把十年青春种在了乡镇的土地上;还有夫妻二人携手扎根基层,彼此鼓励坚持了下来。
01 苍茫大山中,我安了家
2016年,庞晓晓来到湖南省安化县南金乡将军完小支教,成为第一个进这座大山里教书的外省人。
全校100多名学生中,有个小女孩总喜欢在捧书学习时压腿。他后来得知,她曾经进城学芭蕾舞,梦想当舞蹈家。回到山里后没有条件,但她一直坚持自学。
“每一朵小百合都有春天,教师怎能无视一个孩子的梦想?”这个发现让庞晓晓决定留下来。
2017年4月,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听说他即将结束支教,便一致恳求:“孩子读了3年书,换了7个老师,你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好!”
参加教师招考后,他在返回学校的山路上与一辆面包车相撞,连人带车掉下10米高的山崖。半个月后,当他出现在学校时,全校孩子都围上来:“老师,我们想到山外去找你,但是不识路。”“老师,我们做梦都在找你,但是梦了一夜都找不到。”
学生流泪了,他也流泪了。他说:“我一定不会离开你们。”
他不仅没离开,还在这里成了家。妻子也是乡村教师,两人携手在大山深处从教。从学校通往县城的路有600多个盘山弯道,他只希望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的人生可以少些弯道。
02 有最纯粹的热爱,怎会后悔
2015年秋,23岁的陆永欢站在贵州省册亨县丫他镇民族中心小学斑驳的教学楼前,望着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在心里默念:“一定要在这里为孩子们点亮希望。”
她发现有个叫小刚的男孩连续两天没来上课。那个周末,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大山。小刚家的房屋昏暗潮湿,三个月丧母、父亲常年生病在外让他患上了轻微自闭症。
“我陪你读书好不好?”她蹲下来,把课本摊在他面前。此后半年,她每天放学后留半小时帮他补课,在他发烧时陪着去卫生院,用温水一点点喂药。当小刚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她在讲台后偷偷红了眼眶。
2022年,30岁的她被任命为副校长。有次记者问她:“在乡镇待十年,后悔吗?”她望向教学楼前,五星红旗下孩子们正在敬礼——“你看,这里有最纯粹的热爱,我怎么会后悔?”
03 这片土地给予我丰厚馈赠
2021年,马坤杰作为特岗教师第一次走进堤畔校园时,未曾想到这片土地将给予他如此丰厚的成长馈赠。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小智的学生,总是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通过家访,他找到了根源:小智是单亲留守儿童,跟随爷爷生活,家里的“教育方式”就是“打”。
孩子的世界是成人世界的投影,他只是在复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后,马坤杰展开与小智爷爷的漫长沟通过程,同时让他负责班级营养餐的发放,为他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慢慢地,小智的笑容多了,与人相处融洽起来。
为了给乡村孩子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他和同事们努力开足、开全课程,让科学课、计算机课、劳动课不再是课表上的“摆设”。最让他自豪的是,我们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包饺子、中秋节做冰皮月饼。
04 忘不掉孩子眼里的光
2009年9月,作为山西省首批特岗教师,张杰被分配到临县曲峪镇中学任教。十几年来,他和妻子携手并肩扎根基层,最难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但看到身边的这群孩子,就觉得再多困难也抵不过山里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他们带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小棋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被寄养在远方婶婶家。了解到情况后,他们就经常带他吃住、为他补习,不断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
小棋说,之所以选择师范院校,就是希望以后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
从教师到校长,张杰始终忘不掉的,是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眼里那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光。无论身份如何变换,默默耕耘、潜心育人的初心永远不变。
05 只要孩子需要,我一直都在
回首乡村从教的11年,李丹的初心融在了早出晚归的脚步里,融在了孩子愈见自信的眼神里。
2014年,她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的一所村小任教。她家在学校25公里外,没有直达车,每天上下班得走“U”形路线,往返一趟就要花4个小时。
八一小学地处嫩江与托力河交汇地段,四周环水,历史上曾多次因围堤决口而被洪水吞没。水浅时坐大马力拖拉机蹚水,水深时就坐摆渡船走临时水路。
2020年,女儿到入学年龄,亲友劝她送她去城里。但她想,若我都不信任乡村学校,家长怎会信任?于是,她牵着女儿踏上“U”形通勤路。一次渡船颠簸,女儿吓得紧搂她脖子,却仰头说:“妈妈,我不怕!我以后也要当老师!”
11年来,她累计发放的小奖品已有两万三千余件,每个她教过的学生都多次得到过她的小奖品。她的英语课,也成了学生们每天最期待的课堂。
今年开学,村小面临生源减少、可能撤并的情况,一个男孩攥着衣角问她“会教到毕业吗”。她蹲下身,平视着他的眼睛说:“只要你们需要,老师一直都在。”
因为她知道,乡村教育大有希望,教师的坚守就是光!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而这些特岗教师们,正是那点火人。他们在茫茫大山中,在泥泞小路旁,在洪水威胁下的校园里,坚守着三尺讲台,也坚守着无数孩子的梦想。
他们中的许多人,本可以选择更轻松的道路,但却心甘情愿留在了最需要的地方。因为他们见过孩子眼中的光,听过最真诚的“老师别走”,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对这些孩子意味着什么。
118万人,118万团火,正在中国最偏远的角落静静燃烧,照亮着乡村孩子的未来。
如果你也被这些老师的故事感动,欢迎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知道特岗教师的付出与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