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数说的述说 的 第567篇 原创文章
最近在某股份制银行一次公开会议上,一组数据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中,互联网贷款仅以25%的规模占比,撑起了74%的营收贡献。总结也非常简单直接,互联网贷款已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这种“以小博大”的盈利模式,让许多银行在资产荒背景下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都可以被称为新时代的房地产经济了,能兼顾规模、收入和风险这三个不可三角,做到既要又要切要,这业务是真的香!
01
还能躺赢多久
随着10月1日助贷新规的正式落地,行业对互联网贷款的争议愈发激烈。有人担心高利率、共债风险、监管合规等问题会逐渐暴露,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也有人认为,在当前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互联网贷款几乎是唯一能同时满足“规模、风险、利润”三大要求的业务类型。这与过去房地产贷款的逻辑极其相似,既能快速上量,又能维持高息差,还能通过助贷模式分散部分风险。尽管监管一再强调利率透明、风控独立,但仍有许多银行(包括部分大型城农商行)愿意铤而走险,承接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互联网贷款资产。说白了,就是因为这钱赚得实在太香了。
和这家股份制银行一样,许多机构将互联网贷款视为短期利润增长点和差异化发展路径,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除了民营银行等少数玩家外,大多数银行并不适合无脑赚取助贷利差。目前银行自营的消费贷款市场仍处于“卷利率”的白热化阶段,许多产品年化利率已压到4%以下,几乎无利可图。而互联网贷款通过助贷模式,却能以较高的利率和平台兜底的风控承诺,为银行提供稳定且丰厚的收益。但这种依赖第三方平台的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平台一旦调整策略、收紧流量,或者监管进一步打压合作模式,银行就会瞬间陷入被动。
因此,我更建议那些已经通过助贷模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一定规模的银行,逐步尝试自营高风险高收益的定价产品。与其一直给别人“打工”,不如建立自己的风控体系和用户运营能力。事实上,近期业内已在积极探讨银行自营贷款的差异化风险定价模式。例如,通过更精细的用户分层、更灵活的额度策略和更动态的利率调整机制,银行完全可以在控制不良率的前提下,提升整体收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敢赚快钱的银行吃尽红利,老实做业务的银行卷死自己”的畸形局面。
最终,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各家银行凭真本事挣钱,而不是靠钻监管空子或依赖平台施舍。
02
不要把兴奋剂当饭吃
事实上,互联网贷款的高利润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对高风险用户的高定价覆盖。
助贷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并定价这类风险,而银行则借助其资金优势和政策红利,赚取了几乎“无风险”的利差。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一方面,监管持续收紧,比如要求银行独立风控、限制联合贷规模、压降利率水平等,另一方面,共债风险、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也在不断累积。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高风险人群的违约率可能会迅速上升,而银行是否做好了准备?
更重要的是,银行在合作中往往缺乏对客户的直接触达和深度理解,导致自身能力建设滞后。许多银行甚至不清楚助贷平台是如何定价和风控的,只是简单依赖平台的担保和回购条款。这种“偷懒”的做法虽然短期能赚到钱,但长期来看,无异于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
那么,银行该如何转型?首先,可以在助贷合作中逐步提升自主风控和运营能力,比如要求数据共享、深度参与模型开发、建立联合运营团队等。其次,可以尝试自营高风险产品,从小范围试点开始,逐步建立针对不同客群的定价策略。例如,针对信用卡逾期客户、小额多头借贷用户等特定群体,设计更高利率但更灵活的产品,通过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最后,银行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台、风控模型和用户画像体系,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互联网贷款业务。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银行在这条路上取得了进展。比如上海农商银行通过自建互联网贷款平台,结合本地场景和数据,推出了差异化定价的自营消费金融产品,虽然规模不大,但净利润贡献显著提升。此外中国头部的科技公司银联数据也在和银行联合开发风控模型和自营产品,逐步降低对助贷平台的依赖。这些尝试都表明,银行完全有能力在互联网贷款领域走出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互联网贷款确实是一块肥肉,但银行不能只顾着吃肉却不想啃骨头。助贷模式的红利迟早会消退,只有那些早早布局自营能力、敢于承担风险并善于管理风险的银行,才能在这场游戏中笑到最后。
金融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风控能力、产品设计和用户运营的本质上来。与其羡慕别人赚得快,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毕竟,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