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这家公司,曾经在全球PC界呼风唤雨,现在在中国市场栽了个大跟头。想想看,从1995年进中国开始,它靠着各种政策扶持,一路爬到市场第二的位置,年销量几百万台,赚得盆满钵满。可就因为响应美国那边的压力,大搞供应链调整,结果出货量直线暴跌,市场份额缩水到不足5%,还得大规模裁员,工厂关门。市场这东西,不是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戴尔这回算是被现实教育了一把,告诉大家,脱离大市场,后果自负。
先说说戴尔怎么在中国起步的。1995年,它在厦门设厂,当时中国正大力吸引外资,戴尔成了座上宾。审批手续走绿色通道,地方成立专组帮忙协调,从招聘到运营,一条龙服务。税收打折,土地便宜,厂房建设有补贴,海关还专门搞了个报关系统,帮它处理定制订单的麻烦事。戴尔抓住了机会,直销模式玩得飞起,从小玩家变成巨头。中国市场贡献了它全球营收的大块头,高峰时硬件销售一年上百亿。迈克尔·戴尔本人也多次来华,推动本地生产,公司员工规模膨胀,供应链深度嵌入中国生态。这段日子,戴尔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市场份额一度稳在前列。
转折点在2023年。内部文件曝光,戴尔响应美国政策,推出供应链调整时间表:2024年起停用中国大陆芯片,包括本地厂商和外资在那生产的;2025年切断中下游供应链;2026年剔除所有大陆零件;2027年彻底脱离中国制造。这计划一出,网上炸锅了,中国消费者觉得这公司吃里扒外,很多人直接转头买本土品牌。戴尔高层批准了这方案,采购部门开始找替代供应商,但新链条成本高,交付慢,产品竞争力下滑。中国市场反应快,消费者不买账,订单锐减。
结果呢,2023年全年,中国大陆PC出货量只剩314.8万台,比前一年掉44%。市场份额从11%滑到8%,排名跌出前五。Q1出货降45%,Q2更惨,降52%。整体PC市场那年缩水,但戴尔跌得最狠。成本压力传导到全球,2024年戴尔启动大裁员,砍掉约1.2万人,员工总数从高峰12万降下来。中国区成重点,厦门工厂员工减三成,8个分支机构取消。营收也受拖累,客户端解决方案组经营收入降9%,尽管公司整体收入有增长,但中国损失明显。
进入2025年,情况没好转。市场份额继续萎缩,Q2数据把它归到“其他”类,占比不足5%。9月8日,又一轮裁员启动,中国区一对一通知员工,最后工作日定在10月10日。影响上海和厦门的EMC存储组和客户端解决方案组,这是2025年的第三轮裁员。全球员工数从年初12万减到10.8万,万人规模的裁减成了常态。补偿是N+3,但员工流失加速。第四季度,厦门和成都生产基地全面停运,这标志着戴尔在华制造基本收尾。全球营收下滑,董事会调整预算,CFO和首席会计官相继离职,显示内部压力大。
本土品牌趁机上位。华为PC业务早年夹缝求生,2023年出货逆势增11%,2024年暴涨35%,2025年Q1增8%,市场份额达12%,Q2冲进前三。联想稳坐第一,华为第二,iSoftStone等跟上。中国PC市场2025年Q1增12%,到8.9百万台,Q2再增12%,到10.2百万台。戴尔丢掉的份额,全被这些本土企业接盘。华为发货4.3百万台,靠AI功能和本地化吸引用户。整体市场预计2025年稳,2026年增6%,本土替代加速。
戴尔这事,根子在供应链依赖上。中国占全球制造大头,转移不是说说而已。戴尔想去越南、印度建厂,但物流、配套远不如中国,成本涨10-15%,利润空间没了。加上地缘因素,美国企业集体调整,但戴尔动作大,反噬重。消费者转向本土,门店关张,库存堆积。相比之下,惠普、苹果也移链,但没这么激进,损失小点。戴尔全球市值受影响,股价波动大,分析师警告关税和AI投资挤压毛利。
市场教做人,就这意思。你不尊重市场,市场就甩你脸色。戴尔当年靠中国起家,现在一刀切,丢市场、丢营收、丢员工。企业选边站,短期看政策,长期看经济。中国市场体量在那,脱离等于自断臂膀。本土品牌越做越强,供应链本地化,竞争力上台阶。戴尔边缘化,本土主导,这就是选择的结果。外资想长久,得平衡依赖,别瞎折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