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成了无数中国人眼中的“黄金国”,数十万人揣着梦想奔赴而去,只为换一本日本护照,他们以为这是通往好日子的捷径。
几十年过去,风向变了,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曾经被他们抛下的中国,却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穿梭、移动支付普及,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落差之下,大批日籍华人开始想回家。
为什么这些人要匆匆回国,到底出什么事情了吗?祖国还会接纳他们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像吹气球一样涨得特别快,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泡沫经济。
东京街头到处都是豪车,名牌包包随便买,房价高得吓人,日本人全世界到处旅游,日子过得特别风光。
那时候很多中国人也听说了日本的情况,觉得那边机会多、工资高,心里就动了念头,想着能不能也去日本闯一闯。
于是有些人通过留学的方式去了日本,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刷盘子、搬货、在工厂流水线上班,虽然辛苦,但赚的钱比国内多不少。
还有一些人靠亲戚朋友帮忙,申请工作签证过去,做技术员、服务员甚至建筑工。
那时候日本确实缺劳动力,尤其是体力活,不少中国人就靠这个站稳了脚跟。
那时候,不少人不光是想去赚钱,还希望能在日本长期生活,甚至拿日本国籍。
因为日本护照去哪都方便,社会福利也好,孩子教育条件也比当时国内强很多。
有些人拼了命工作、攒钱、学日语,就为了能申请永久居住权或者归化入籍。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顺利,有些人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日子过得也挺难。
但谁也没想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突然破了。
最先倒霉的就是上班族,很多人头天还在公司加班,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被“整理”掉了,也就是失业。
找工作变得极其困难,连很多日本本土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更别说外国人了。
房价暴跌,之前贷款买了天价房子的人发现,他们欠银行的钱比房子本身还值钱,等于一辈子都要给银行打工还债。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已经拿了日本国籍的华人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泡沫时代找到了好工作,贷款买了房和车,生活稳定。但经济一垮,他们往往是公司里最先被裁员的那一批。
失去了稳定的高收入,但每个月的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生活开支却一点没少,压力大得喘不过气。
原本让人羡慕的“日本梦”,一下子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他们发现,自己拼尽全力融入的日本社会,在经济寒冬里并不能给他们足够的保障和温暖。
不少在日本的中国人也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留下来,或者回到中国。
不过等他们想要回到中国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就卡在了国籍这个硬门槛上。
他们中很多人是为了工作和生活便利已经加入了日本国籍,法律上算是日本人了。
要想回中国长期生活,他们得申请签证,如果想恢复中国国籍,手续非常复杂,不是想恢复就能立即恢复的。
这导致他们在中国生活、工作、买房甚至孩子上学都会遇到很多外国人一样的限制,感觉在自己的故土反而像个“外人”,这种身份错位让人非常纠结。
就算解决了证件问题,真正回来后发现国内的环境也让他们需要重新适应。
他们离开时可能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回来时面对的已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
到处都是智能手机扫码支付、网购、叫外卖,他们可能用不习惯;国内办事讲人情、重关系,职场节奏快、竞争激烈,这些都和日本按部就班、讲究规则的文化很不一样。
甚至连过马路时车不让人这种小事,都让他们感到文化冲击。
他们的孩子在日本长大,中文不好,回国读书跟不上进度,也很难交到朋友,整个家庭都面临融入难题。
最让他们心里难受的,可能还是周围人看他们的眼光。
有些人觉得他们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会投来一种“瞧,在外面过不好才回来”的异样眼神。
有时候他们说话不经意带点日语习惯,或者做事方式比较日式,容易被同事或邻居在背后议论“装外宾”或“假洋鬼子”。
这种无形的隔阂和标签,让他们常常觉得既回不到中国的圈子,也失去了日本的归属,卡在两种文化中间,里外不是人。
所以很多人在回与不回之间反复挣扎,回去难,留下来也难,成了那一代特定群体心中难解的心结。
手机中国网——《日本遗孤重返黑龙江以文艺汇演感恩中国养父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