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宋 苏轼《赠刘景文》
简译:
荷花凋谢后,连那能擎起雨水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残败,却仍有傲立霜雪的枝干。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老朋友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
赏析:
刘景文,名季孙,北宋名将刘平之子,刘平驻守边境,力拒西夏,后因孤军无援战败被俘,身死异乡。
刘平原有七个儿子,奈何前六子早卒,以至身后萧条,只剩第七子刘景文一人,朝廷理应对其多加照顾。
刘景文自幼聪慧,笃志好学,长大后博通史传,工诗能文,练达军政,文武兼备,苏轼赞其为慷慨奇士。
可是,多年来,他却是仕途蹉跎,屡居下僚,先是监管饶州酒务,后来在王安石推荐下,主管地方教育。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时,刘季孙在两浙兵马都监任上。
兵马都监为宋代的军职差遣名,分属地方官兵序列,多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县级更低,受行政长官节制。
“说与旁人混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彼时刘景文58岁,已至迟暮,从容背后饱含郁郁不得志的落寞。
苏轼很是为其鸣不平,上书朝堂极力举荐他,这首《赠刘景文》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的初冬。
因为深感刘景文人生际遇的艰难,所以,苏轼才结合秋冬之际的萧瑟景物,以诗寄情,表达劝勉鼓励。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首赠送友人的佳作,托物言志,意境高远,也是对身处逆境友人的慰勉和支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前两句写秋冬更替时节的景象,荷尽叶枯,菊花凋残,唯菊枝尚在,盛夏远去,秋天也已经进入了尾声。
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蓬勃盛夏,好像就在昨天,可一转眼已是“阶前梧叶已秋声”。
白居易说“耐寒唯有东篱菊”,但初冬时节,耐寒的菊花也凋残了,好在,还有不屈的寒枝傲然仍挺立。
时不我待,今年花谢,明年花开,花还是去年的花,人却非去年的人了,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无奈。
但这看似衰败的景象,实则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仍有不屈的风骨傲然于世。
荷花与菊花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的象征意义,刘景文虽仕途不顺,却依旧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气节。
虽然处于人生困境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就像那傲霜的菊枝那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品格信念。
苏轼欣赏他豁达豪放的性格,故以此景入诗,既是对其所处境遇的写实,也是对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后两句是对友人的期许和鼓励,在看似衰败的季节里,仍有美好的景致,虽然年华老迈,犹有来日可期。
橙黄橘绿的秋末冬初时节,虽然不是春日的繁花似锦,和夏日的绿树成荫,但却有着别样的成熟与收获。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桔柚与荷花和菊花那般,也有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那坚韧不拔的精神。
时节向晚,橙橘迎来收获,人生亦然,千帆历尽,通透豁达,又何尝不是收获?愈老弥坚,无限可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北伐乌桓归来,曹操53岁,虽已届暮年,犹有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64岁的刘禹锡面对衰老,并不悲观,依旧渴望用有生之年撒出漫天红霞。
所以,苏轼鼓励刘景文,不必为年龄纠结,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向前看自会有转机,也会迎来辉煌。
作这首诗的同时,苏轼向朝廷上《乞擢用刘季孙状》,极力举荐刘景文,古苏轼对好友的前景满怀希望。
所以,他也希望刘景文切莫消沉,时刻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待朝廷升迁的诏令。
参考文献:
《东坡乐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