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名篇《出师表》时常被人们拿来抄写,这其中不乏名家高手,诸如苏轼、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还有真迹存世。这一题材的书法文物中,要说哪一件水平最高、笔法最为纯正且丰富,当属台北故宫珍藏的李邕《出师表》残稿了。
董其昌评价“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与王羲之虽然风格不同,但水平相差不大,像苏轼、米芾、赵孟頫都苦学过李邕笔法。这卷《出师表》是李邕仅存于世的墨迹草稿,相比于他的《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笔路更加清晰细腻,墨色更为鲜活,细节纤毫毕现,这些都是碑刻拓本远远不及的。
此作是李邕晚年所写,距今已有1000多年,以行楷写成,如果与赵孟頫的《三门记》《胆巴碑》作一对比,就能发现“赵体楷书”的源头正是李邕的字。此作递藏有序,曾为清宫秘藏,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清亡后,溥仪将它夹带出宫,藏于吉林长春,后被缴获,辗转流落台湾省。
此作纵约23.5厘米、横183厘米,存46行,一共263字,单字大小约3.5厘米,从开篇“先帝创业未半”一句起,至“未尝不叹息痛恨”一句为止。由于是草稿,李邕在书写时没有过于复杂刻意的处理,每一笔都自然洒脱,展现了真实的晋唐笔法,网友评价它是“教科书级”。
此作起笔多取侧锋切入,随即转中锋行笔,棱角分明而不失浑厚,收笔时则根据字势调整,这种方圆并用的处理,使每个笔画既符合楷书的法度,又具备行书的爽利,刚柔对比强烈。转折处外方内圆,提锋后向右上微挫,再下行作竖,使转角非生硬。
《出师表》虽无明显连笔,但通过笔势的呼应形成内在关联,通过空中笔势连接,形成“笔断意连”的效果。笔画的角度、弧度传递行笔节奏。结字欹侧险峻,明代项穆称为“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重心的左右错让,形成跌宕生姿的视觉效果。
张怀瓘评李邕“初学右军,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为中唐颜真卿“变法”提供了先声。《出师表》精准把握了行楷书的本质特征,既非楷书的刻板,亦非行书的纵逸,在起收转折、欹侧疏密中注入鲜明的个人特质,成为理解唐代书法“法度”与“性情”关系的绝佳样本。
将此作临摹通透,不仅可以提升笔力,纠正笔画、结字上的诸多不足,还可以杜绝习气,防止呆板、迟滞等弊病。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