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未来航空航天产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国内“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场“大考”,不仅要保持传统有人机领域的优势,在新兴的无人机领域更要成为榜样。6所高校率先开设了与之精准契合的“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专业领域拔得头筹之外,在科研平台、技术支撑、关联学科专业等方面亦拿下多个“第一”。一份独具南航特色的“低空版图”呼之欲出。
自“低空经济元年”以来,南航先后建立国内第一个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第一个由工信部支持的设立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第一个由工信部批复的电磁频谱研究院;全国首批低空技术相关专业,为其“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与产业支撑。
南航各学院、科研院所也“摩拳擦掌”,依托各自优势资源,率先实现诸多理论与技术创新——
无人机研究院研发的30多个无人机型号中,近一半适用于低空经济领域,并建成目前国内成效最好的低空飞行试验区;航空学院在低空固定翼、旋翼飞行器设计方面具备了先进设计技术,研制多款飞行器开展试飞试验;能源与动力学院研发电动涵道风扇、涡轮机增压气驱动涵道风扇等新型VTOL动力,掌握了适用于VTOL飞行器的飞发一体化设计技术,可大幅提高推进能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低空飞行器的感知、通讯方面掌握多项先进技术,低空智联网技术的研究试验全国领先;民航学院和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在低空空管技术、低空适航安全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
即使是一些文科学院,也不乏独特成果。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分别在低空经济产业规划与分析、低空经济相关法规政策等领域都开展多年研究,是当前政府和行业发展低空经济所急需的科研能力。理论与技术的“百花齐放”,是低空经济兼容并包、创造不同专业就业空间的前兆,也预示着南航有望在航空航天的新变中取得更高成就。
也正因为“低空经济”兼容多学科的特点,南航在专业领域的开拓便不止一个“低空技术与工程”。
若将这门主攻无人机适航性认证、产业规划管理的专业比作低空经济的“大脑”,那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是“神经中枢”,覆盖信号传输、遥感、控制、测量等关键领域;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两门专业,是“心脏”与“骨骼”,掌握清洁能源、绿色航空、机身材料等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则是“摇篮”,未来的新机型、新技术、新应用场景,都与这门专业息息相关。
五大新专业分工明确,聚焦低空经济不同技术需求,实现对无人机产业的多要素覆盖。
此外,南航还借助“产教融合”,提前拓宽上述专业的就业空间。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潍柴动力、各空中交通管理局、各大机场为代表的企事业单位,同这类专业建立大量实习实践基地,并计划开放相关就业岗位。来自南京市人民政府、浦口区人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推动多个产学研联盟、产业园、创新基地的落地。加速育人就业机制的完善。
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技术支撑厚积薄发,专业建设多元优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低空经济的布局既有先发优势,又始终扎根实际。“低空版图”正靠着这些具体的人才与技术,一步步转化为产业的远大前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