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的统计,金朝时期的窖藏钱,大多出现在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南和河北一带。
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正是金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而众多出土地点中,有一个名字特别响亮,叫“五常坑”。这个“五常”,就是因大米而闻名全国的黑龙江省五常市。想不到吧,这片长出好大米的黑土地,还能“生”出好钱币。
图源网络
五常坑特别的地方,这里出土的铜钱不仅数量大,品相还很好,大多锈蚀轻微,色泽鲜艳。
不少还保留着当初贮藏时的成串形态。这种良好的保存状态,跟东北的气候和土壤有很大关系。
其天冷地肥,黑土是由多年植被腐殖形成的,中性偏弱酸,对铜的腐蚀性比较小,就像天然的钱币防氧化“盒子”。
出土的完整钱串 图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一般来说,五常坑钱币以宋金时期为主,比如金代的正隆元宝、大定通宝,北宋的崇宁大钱,还有南宋的建炎通宝、绍兴元宝等折二钱。
以往学者常把大量窖藏钱币解释成战乱时期的紧急埋藏,但对金代窖藏来说,这个说法有点不够用。之前也说过,这些钱币很可能是民间因“钱荒”、通货膨胀等因素,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陆续贮藏的。
常见的品种就不介绍了,今天就来看看2种特稀奇的钱币。
第一种,是皇祐元宝。
保利2012年拍卖:43.7万
宋仁宗用过九个年号,其中八个都发现了对应的年号钱,唯独“皇祐”这个年号,几百年来一直没有确凿的实物出现。
虽然《宋史·食货志》里白纸黑字写着他铸过皇祐钱,但就是没人见过真品。早年日本钱谱《古泉大全》里曾经刊过两张真篆成对的拓片,但国内学者大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纯属臆造。
僵局是被“五常坑”打破的。
2014年又发现一枚
2012年,一枚标注为来自五常出土的皇祐元宝,出现在了北京保利拍卖会。这枚钱是隶书体,典型的东北坑口特征。最终它以43.7万元成交,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此后一锤定音,证明皇祐元宝确实存在。到了2014年,东北地区又发现一枚,如今大家知道的有4枚,两枚在国外,至于是不是真这么少?那就仁者见仁了。
毕竟都能“合法上拍”了,你说是吧?
第二种,更意外,是一枚开元通宝背“晋”钱。
背“晋” 华夏古泉2016拍卖:123120元
唐武宗时期推行灭佛政策,熔佛像铸钱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会昌开元”。当时各地铸钱都在钱背加上代表地名,比如“昌”、“洛”、“宣”等,传统公认的共有23种。
但从来没有文献记载或实物发现过背后带“晋”字的!“晋”指的是山西,那是唐王朝起家之地,照理说不该没有铸钱。
而这个空白,也被“五常坑”填上了。
传为天眷堂所藏另一枚
2016年,一枚来自五常坑的开元通宝背“晋”悄然现世,锈色入骨,字口算不上清晰,但真实得令人无法质疑。
它在当时华夏古泉的拍卖中以123120元成交。自此,会昌开元的品种从23种变成了24种。之后还有其它新发现,23种版别早已成为历史。
有人好奇,唐代的钱怎么会跑到金代的东北窖藏里?其实这并不奇怪。铜钱本身耐用,唐宋钱常在金朝继续流通,可能随着商人、移民或收藏者一路北上,最终随着主人的贮藏而长留地下。
所以,五常不只有好吃的大米,还有更深层的历史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