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本该是充满希望的时刻,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水劫”,让沈阳师范大学的2087名师生陷入了上吐下泻的噩梦。
从8月31日第一批学生出现症状,到9月7日官方通报病因,这短短一周时间里,整个校园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病房”。
喷射性腹泻、高烧不退、整宿整宿地输液……这哪里是大学生活的开始,分明是一场集体的健康灾难!
更让人愤怒的是,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我们才发现:这场灾难本可以避免!
2025年8月30日,刚刚返校的学生还沉浸在新学期的兴奋中。
宿舍里,大家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热火朝天地分享暑假见闻。
谁都没有意识到,一场意想不到的“麻烦”正在悄然逼近。
第二天,校医院开始陆续接诊到自称肠胃不适的学生。
起初,不论是医生还是学生自己,都以为是开学作息紊乱,加上几顿吃喝不注意,才导致普通的吃坏肚子,谁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情况蔓延的速度远超预期。有学生提到,室友先是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接着呕吐不止,直到胃里空空、连酸水都吐出来。
更折磨的是控制不住的腹泻,几乎是喷射状。
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几乎从没遭过这样的罪,一个个脸色发白、浑身无力。
更让人担心的是,疾病的传染性极强。
有些宿舍甚至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校医院的输液区迅速排起长队,从诊室门口一路弯到走廊尽头,不少学生要输到半夜才能回去。
一些症状严重的因为严重脱水,被紧急转往急诊。
血常规报告显示,他们的白细胞数值甚至高出正常值两倍多。
医生一看就意识到情况不对,最终诊断也让人心头一沉:细菌感染。
从8月31日至9月7日,仅仅一周时间,感染人数就从最初几个攀升至2087人。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社区的总人口,仿佛所有人都被这场疾病席卷。
随着发病人数不断上涨,一个疑问在许多人的心中浮现:这场病究竟从何而来?
疾控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经过层层排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9月2日的初步检测结果显示,不仅在患病学生的样本中,东生活区供水管网的末梢水样里,都检出了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病原体,竟然潜伏在了高校的供水系统里。
作为引发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元凶,它致病能力强,生存能力也不含糊。
能通过人际接触、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等多种途径传播,尤其擅长通过“粪口”这条路径侵入人体。
它在水里能存活两个多月,75%的酒精和免洗洗手液都奈何不了它。
其实,早在大规模感染爆发之前,校园里早就有过“预警信号”,只不过这些信号当时都被当成了“小事”。
开学第一天,东区宿舍楼里就开始有学生抱怨水质问题。
早晨第一个打开水龙头的同学总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先是一股刺鼻的铁锈味扑面而来,接着流出的水呈现出令人不安的褐色,有时甚至接近黑色,得哗哗放上好几分钟,水流才会逐渐变得清澈。
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便水看起来清了,那股若有若无的怪味依然挥之不去,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水中漂浮着细小的杂质。
面对学生们的担忧,宿管阿姨总是安慰说这是假期太久没用水的缘故,建议大家多放一会儿水就好了。
大家听了宿管的话,虽然心里还有点不踏实,但想着是老宿舍常见的情况,也就没再多追究。
病毒可不会因为多放几分钟水就消失无踪。
当疾控部门最终锁定污染源时,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罪魁祸首竟是学校第三生活区那口使用了多年的自备井。
更确切地说,是与自备井相连的蓄水池出了问题。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都已经2025年了,在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一所知名高校竟然还在依赖自备井供应生活用水。
这种直接从地下抽取的水源,既没有经过现代化的净水工艺处理,也缺乏规范的消毒程序。
有时候一个月消毒一次,有时候两三个月都没人管,全看工作人员的“心情”。
疾控人员去检查的时候,发现蓄水池的密封早已老化破损,边缘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有的地方还能看到小虫子爬来爬去。
这样的环境,简直就是给病毒、细菌提供了“繁殖温床”。
学校之所以坚持使用这套老旧的供水系统,说到底还是出于经济考量。
相比接入市政供水管网,自备井的运营成本确实低廉许多。
可谁也没算过,一旦出了问题,两千多名师生的健康、家长的担忧、校园的正常秩序,这些损失又该怎么用金钱衡量?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场灾难本有机会被“掐灭”在萌芽阶段。
传染病防控里有个“黄金72小时”的说法,发现和处置得越早,疫情扩散就越能被有效控制。
但这次事件中,第一批学生出现症状后,学校居然还让大家继续用可能被污染的水源。
9月2日初步检测发现了病毒,要是这时候能马上切断传染源,至少能让更多人免于感染。
可直到9月7日,学校才正式通报污染源并采取封闭措施,这中间的5天里,又有不少学生因此被感染。
这不是失误,是失职;更不是疏忽,是渎职。
事情发生后,省市政府很快介入,不仅开通了医疗绿色通道,还派医疗队进驻校园,对患病学生分级诊治。
疾控部门也开展了多轮消杀,全力追查污染源头。
校方调集了8辆供水车,给学生免费提供桶装水,同时紧急启动市政供水接入工程。
这些措施看起来挺周全,响应速度也不算慢。
但有个问题始终绕不开,要是在学生反映水有异味、颜色异常的时候就及时处理,这场波及两千多人的疫情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截至9月7日下午5点,已经有1817人康复,还有270人在接受治疗。
从数字上看,情况在慢慢好转,可有些东西却很难快速恢复,比如大家的信任。
不难想象,经历过这次水祸,不少学生以后每次拧开水龙头,心里可能都会犯嘀咕。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希望他们能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是为最基本的饮水安全整天提心吊胆。
这种不安的感觉,很可能会跟着这批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而学校想要重新赢回大家的信任,恐怕得花相当长的时间和不少力气。
其实沈阳师范大学的这场“水劫”,不是个例。
全国还有不少高校,为了压缩运营成本,还在使用老旧的设施。
有的宿舍电路老化,插座一插就跳闸。
有的食堂食材储存不规范,偶尔能吃到变质的饭菜。
还有的学校对学生反馈的安全问题不上心,总想着“能拖就拖”。
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一旦爆发,影响的就是成百上千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这次事件无疑给所有高校敲了个警钟: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育人的底线,是保障学生的基本安全。
任何为了压缩成本而牺牲安全的做法,都和教育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要是连喝一口干净的水都成了难题,那“立德树人”的目标,又该从何谈起?
愿所有高校都能跳出“成本思维”,把安全当成教育的“必修课”,唯有守住这份底线,才能让教育真正有温度、有力量,不负家长所托,不负学生青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