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发都像经历迷你铁人三项赛,对于从成都出发或初抵成都的旅行者而言,这不是旅行的开始或收官,而是对体力和耐心的极限测试。
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第一天起,吐槽声就没停止过。最近因为要去西藏林芝出差又一次途经成都,作为设计观察者,我不得不质疑:这座耗资巨大的机场到底是为谁设计的?当我们将目光从震撼的外观转向内部体验,从设计图纸转向实际使用,从能源消耗转向安全隐患,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逐渐浮现。
(作者实拍)
一、
形式主义完胜功能主义的标志性建筑
从专业设计角度看,天府机场是典型的形式大于功能的失败案例。航站楼巨大的太空蜂巢造型确实在空中看起来惊艳,但这种外形是以牺牲内部空间组织和旅客流线为代价的。
设计团队显然被“震撼人心”的宏大叙事冲昏了头脑,忘记了机场最基本的功能——高效集散旅客。在追求外观震撼的同时,内部流线设计完全忽视了人类步行的便利和舒适极限。
航站楼内的长征之路令人瞠目结舌。从值机柜台到最远登机口的距离长达1.8公里,相当于徒步穿越两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有旅客调侃:“建议机场提供滑板车租赁服务,否则还没上飞机就先走断腿。”
标识系统同样存在严重缺陷。标识位置设置不合理,信息层级混乱,关键决策点缺乏预指示。旅客常常走到分叉口才看到指示,不得不停下脚步犹豫方向,造成人流拥堵。在色彩心理学和视觉传达层面,标识的色彩对比度和字体大小也未充分考虑快速通行中的识别效率。
(作者实拍)
二、
能源浪费的巨型温室
从可持续设计角度分析,天府机场是场生态灾难。挑高数十米的巨大空间需要巨额能源来维持温度和照明,而这种空间规模完全超出了必要限度。
(作者实拍)
据估算,天府机场单位面积能耗是双流机场的2.3倍。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无视能源效率的设计简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嘲讽。
玻璃幕墙占比过高导致夏季制冷负荷巨大,冬季则散热过快。这种为了外观牺牲能源效率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当代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
机场似乎建筑在重庆山区形成了一座山城,因为人为设计造成的能源代价更为惊人。机场本应一马平川,哪知进入之后需要无休止地上上下下,穿梭于无数电动扶梯之间。
从航站楼入口到登机口,旅客需要换乘6次电动扶梯,垂直爬升总计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这哪里是机场体验,分明是重庆山城City Walk的机场版!
(作者实拍)
让我们算一笔能源账:天府机场共有超过200部电动扶梯,每部扶梯功率约15千瓦。假设这些扶梯每天运行18小时,那么仅扶梯一项年耗电量就达近2000万度,相当于约6,57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排放约19,710吨二氧化碳,需要约2,200公顷森林一年才能吸收这些碳排放。
(作者实拍)
而这仅仅是扶梯的能耗!还未计算那些挑高数十米的大空间供暖制冷、24小时不间断照明以及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
三、
决策机制的集体失误
公开资料显示,天府机场的设计由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院联合完成。其中主要设计方包括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法国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ADPI)等团队。
2015年,天府机场航站楼方案国际征集活动共收到6家联合体提交的设计方案。最终中选的是以ADPI为主体提出的“手拉手”构型方案,后续由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深化设计。
评审团队由机场规划、建筑设计、空港运营等多领域专家组成。据报道,评审过程考虑了运营效率、未来发展、旅客体验和建筑美学等多个维度。但现实表明,这种考量显然出现了严重偏差。
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过程极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多个层面的论证和审批。从技术方案比选到最终实施,中间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专家评审和政府审批。
这类重大项目的决策往往是集体决策的结果,而非某位领导单独拍板。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等多个层面都参与了审批过程。正是这种“集体负责”机制,反而可能导致无人真正负责的局面。
专家评审机制也存在局限性。评审专家通常在有限时间内基于图纸和模型做出判断,很难完全模拟实际使用场景。许多用户体验问题只有在实际运营中才会暴露。
此外,大型项目的评审往往更关注宏观规划和技术指标,对微观用户体验的关注可能不足。航站楼内的步行距离、标识系统、休息区设置等细节问题,容易在宏大叙事中被忽视。
(作者实拍)
四、
安全隐患:当停电与警报同时响起
在吐槽天府机场反人类设计的同时,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发生停电且遭遇空袭警报,这座巨型机场将立即陷入致命危机。
天府机场的设计几乎完全建立在电力供应的基础上。从照明到通风,从扶梯到导航系统,无一不需要电力支持。这种极度依赖电机的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一旦停电,天府机场将瞬间变成一个黑暗的迷宫:缺乏自然采光的内部空间将陷入完全黑暗;复杂的多层结构导致方向迷失;冗长的步行距离成为逃生障碍;电动扶梯停止运行,变成金属障碍物。
(作者实拍)
根据民航规定,机场应当有完备的应急电源系统。但即使备用发电机启动,也只能维持关键系统运行,无法支持整个机场的正常运转。
更令人担忧的是:应急照明可能覆盖不足,无法照亮所有关键路径;疏散标识不明显,在烟雾或恐慌中难以辨识;通风系统依赖电力,停电后烟雾和有毒气体无法排出;通信系统可能中断,导致救援指令无法传达。
天府机场设计容量为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在紧急情况下,庞大的人群将在黑暗和混乱中试图逃生:复杂环境加剧恐慌心理;扶梯、楼梯等节点可能发生踩踏;老人、儿童、残疾人逃生困难;急救人员难以进入核心区域。
(作者实拍)
历史上曾发生多起机场紧急事故,提供了宝贵教训:2007年法兰克福机场火灾虽然迅速扑灭,但仍导致大量航班取消;2018年哈茨菲尔德-杰克逊机场停电导致上千名旅客被困机舱数小时;多起机场疏散事件显示即使设计先进的机场也存在疏散难题。
这些案例表明,即使最现代化的机场,在紧急情况下也面临严峻挑战。而天府机场的复杂设计更是放大了这些风险。
五、
反思:走向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
天府机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的失败,更是整个设计思维的误区。它提醒我们:设计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服务于设计师的ego或政府的政绩工程。
好的建筑应该从用户体验出发,而不是从外观效果图开始。形式应当追随功能,而不是功能为形式牺牲。
建筑设计必须将安全作为首要考量,而非追求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公共建筑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在追求美学和象征意义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我们需要的不是看起来绿色的“洗绿”设计,而是真正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出发的设计:
1. 尊重自然:利用而非对抗自然地理条件
2. 缩短流线:优化空间布局,减少不必要的移动
3. 节能优先:将能源效率作为设计核心指标
4. 包容设计:考虑所有用户群体的需求
5. 全生命周期评估:考虑建筑从建设到运营的整体环境影响
决策过程需要更多元化的参与。除了建筑师和工程师,还应该引入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用户体验专家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
应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和技术创新,还要将用户体验指标量化纳入评估标准。
增加设计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公共建筑最终服务公众,设计过程中应引入公众意见征集机制。
建立后评估机制。项目投入使用后,应进行使用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提供参考。
结语:
我们值得更好的机场
成都人值得更好的机场,所有旅客都值得更人性化的出行体验,我们的地球也承受不起这样的能源浪费。
当天府机场成为成都人外出旅行的第一道障碍,当每年近2000万度电被浪费在无谓的上下运输中,当安全隐患威胁着成千上万旅客的生命安全,我们有必要反思:这样的设计,真的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希望未来的公共建筑能够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公共建筑是服务公众的,它的成功与否,最终应当由使用者来评判。
每一次出发都应该是舒适便捷的开始,而不是精疲力竭的折磨。这不仅是成都人的权利,也是每一个旅行者应当享有的基本尊严。
作者 | 吴必虎DeepSeek
编辑 | 周晴
图源 | 作者实拍 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