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天汉大地广袤田野上稻浪翻滚,满目金黄。9月6日至7日,长江上游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现场观摩及研讨会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80余名水稻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汉江之畔,共同探讨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的路径与模式。
在汉台区河东店镇邹马村水稻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华浙优210”“华浙优261”两个水稻品种稻穗密实饱满,株型挺拔整齐,优异的表现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创新采用了增密增苗、控苗促穗、好气灌溉等技术手段,有效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实现了水稻品质与产量双提升。”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研究员张万春站在田埂上,向与会者详细介绍这两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特性,以及汉中自主探索的“两增一控”栽培技术和稻油轮作“1253”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观摩中给予高度评价:“‘华浙优 261’和‘华浙优 210’都是农业部评选的金奖品种,品质出众。汉中独特的小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优质稻生长,而当地严格推行的‘五良协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发展理念,更是为这两个品种发挥优良特性提供了有力保障,种植出来的水稻品质堪称上乘。”
邹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何红菊介绍,今年合作社在示范片种植了950 亩“华浙优 210”,从硬地育秧、精准机插,到精确施肥、减损收获,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与农艺措施的深度融合。
“尽管今年前期遭遇干旱、后期又逢高温,对水稻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华浙优 210’依然表现亮眼,经田间测产,平均亩产达到 712 多公斤,比其他常规品种每亩增产42 公斤,示范带动效果十分显著。”何红菊说。
在位于汉台区宗营镇韩塘村的国家水稻产业体系汉中综合试验站水稻新品种创制及试验示范基地,另一番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景象同样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该基地目前保存着7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种植各类水稻材料1万多份,杂交改良黑米、面皮米等特种稻材料36个,自育杂交稻等水稻品种400多个。今年完成了国家长江上游水稻区域试验5组,陕西省水稻区域试验3组,有效推动了汉中水稻“小特产”向“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专家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话题。
交流研讨环节中,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分享前沿成果,共话发展蓝图。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围绕《籼粳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了当前籼粳杂交稻育种的技术突破与未来方向。张均华研究员以《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为题,讲解了可落地、可推广的实用技术举措。王建龙教授聚焦《发展高档优质稻,打造“从种子到筷子”全产业链》,提出了延伸水稻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新思路。张万春研究员结合汉中实践,探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途径》。唐昌华研究员则进行了《高产优质广适杂交稻新品种推介》,为产区选择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为长江上游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此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我市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成果。近年来,我市探索形成了“优选品种、模式攻关、技术集成、订单生产、示范带动”水稻大面积提单产实施路径,通过建立万亩示范基地,搭建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协同合作的推广网络,成功打通农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效益,为长江上游水稻产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