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中国在航空装备制造领域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方面仍面临诸多难题。尽管国产C919干线客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其动力系统仍依赖国外联合研制的LEAP-1C发动机,这使得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的自主性受到制约。
2025年9月6日,俄罗斯正式宣布将向中国交付PD-35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其推力可达到26吨级,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动力系统领域迎来关键转折点,或将重塑世界航空动力格局。
26吨级重型航发全部转让中国,这次真的不怕被“卡脖子”了吗?
![]()
中国航空动力发展困境
近年来,中国民航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在宽体客机研制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C919大型客机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民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这款由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干线客机,承载着国家对航空产业发展的厚望。
然而,C919的“心脏”——动力系统,依然采用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集团联合研制的LEAP-1C发动机。
虽然该型发动机能够满足C919的基本飞行需求,但对于更大型号的宽体客机而言,其推力明显不足。
![]()
目前,LEAP-1C的推力水平维持在13-15吨区间,对于250座以下的中型客机而言尚属可用范围,但面对空客A350、波音787等远程宽体机型时,其推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发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力依赖问题,但其推力范围仍维持在12-18吨之间,距离满足大型宽体客机的性能需求尚有差距。
此外,长江-1000A仍处于测试验证阶段,距离商业化应用还需数年时间,难以应对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快速增长。
![]()
中国航空动力系统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深层次技术挑战。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融合了高温材料、精密制造、燃烧控制、气动设计等多学科尖端技术,其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技术封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欧美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突破难度持续加大。
![]()
这一系列因素,使得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动机自主化方面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美国通过限制发动机出口等手段,对中国航空产业形成“卡脖子”效应,严重影响了国产大飞机的产业链完整性。
因此,寻求多元化技术合作路径,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动力体系,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
俄罗斯技术援助
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的技术支持为中国航空动力发展提供了关键契机。
2025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副总理曼图罗夫公开表示,俄罗斯已做好向中国提供包括PD-35大推力发动机在内的多项航空技术准备。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俄在航空装备领域的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为中国航空工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
PD-35发动机由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UEC)主导研制,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平台开发,最大推力可达26吨,具备支持250-300座级大型客机的能力。
与目前中国在研的长江-1000A相比,PD-35不仅在推力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燃油效率、可靠性及环保指标方面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型发动机将成为中国未来C929远程宽体客机项目的理想动力选择。
C929设计载客量为250-320人,航程超过12000公里,对发动机推力、寿命及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PD-35完全满足这些技术指标。
![]()
除了发动机技术,俄罗斯还将在复合材料机翼制造方面提供支持。
复合材料机翼作为现代民机的关键结构件,能有效减轻机体重量,提升燃油效率与飞行性能。
俄罗斯在MS-21项目中已积累了大量复合材料应用经验,这些技术对中国未来宽体客机的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尽管俄罗斯在航空产品商业化方面不及欧美国家,但在发动机设计、高温材料、燃烧室技术等核心领域仍具备较强实力。
通过与中国合作,俄罗斯不仅能够输出先进技术,还能借助中国的制造能力与市场资源,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对中国而言,这种合作将加速航空动力系统的国产化进程,助力突破长期受制于人的技术瓶颈。
![]()
中俄合作的战略意义
中俄在航空领域的技术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航空动力短期面临的难题,更将在中长期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持续创新动能。
此次合作具有深远战略影响,有望打破西方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垄断,重塑全球航空产业竞争格局。
长期以来,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主要由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罗尔斯·罗伊斯以及法国赛峰三家公司主导。
这些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体系,牢牢掌控着全球民航动力的供应链。
![]()
即便是欧洲空客公司,在发动机选型上也高度依赖上述三家企业。
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使得新兴国家难以进入这一高端制造领域。
而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为全球航空动力产业注入了新的竞争变量。
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还在制造能力、产业链协同及技术研发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
一旦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将极大改变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削弱西方企业的技术主导地位。
中国不仅能实现国产大飞机动力自主,还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替代选项。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将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向自主创新迈进。
中国在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成功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超越的转变,证明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
虽然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复杂度更高,但在技术路径与产业化逻辑上与其他高端制造领域并无本质区别。
通过引进吸收、联合研发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中国有望在航空动力领域复制成功经验。
未来,随着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市场需求的扩大,中国有望成长为全球航空动力技术的重要力量,真正实现从“技术依赖”向“技术引领”的跨越式转变。
这也预示着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崛起已成趋势,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
![]()
结语
在全球航空产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航空发动机技术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不仅关乎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可控,更涉及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全局。
俄罗斯的技术援助,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通过中俄的深入合作,中国有望在今后几年内实现航空动力技术的重大突破,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重塑全球航空动力产业格局。
这一合作不仅对中国航空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全球航空产业带来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动力。
![]()
信息来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副总理:俄罗斯已准备好向中国供应飞机零部件
网易新闻-再不怕卡脖子?俄副总理昭告全球:即将向中国供应超级航空发动机
腾讯新闻-俄副总理:俄罗斯准备好向中国供应大型客机零部件
中华网-《俄罗斯准备支援中方:一旦特朗普对华出手,俄方将供华飞机零部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