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着相似的老龄化问题,但日本社会的诸多现状,和今天我们的认知仍然有巨大差异。
现代商业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重新塑造了人类的寿命。而随着人类整体寿命的不断延长,“活得太老”,也未必就是好事。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老龄化早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人口结构变化,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系统重构。截至202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攀升至29.3%,每3.4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其中75岁以上高龄群体占比更是突破16.8%,标志着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全面降临。这一现象背后,是日本“团块世代”(1947-1949年出生者)约800万人集体跨入75岁高龄的“2025年问题”。
日本总务省202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人口已连续16年减少,总数约1.2065亿,较上年减少约90.8万,减少幅度创下196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新高。
与此同时,2024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仅72万,创下18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这种“顶部膨胀、底部塌陷”的人口结构,将导致日本2040年劳动年龄人口抚养比或将逼近1:1,即每1名劳动者需负担1名非劳动人口。
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之下,传统的养老金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一冲击不仅仅在影响着老年人,也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未来规划。
早在2023年,日本就对年轻人做过一个调研,当在劳动方式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中问及打算工作到多大年龄时,回答工作到7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例约为39%,这是201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而关于对未来的担心,其中7成日本人都列举了生活资金困难等。
其中,面对工作到多大年龄的问题时,回答70-74岁的日本人比例为21%,回答75岁以上的比例为18%,即使单从回答75岁以上的比例来看,这也比2018年的调查高出了5个百分点,创下了该调查的最高记录。
为什么日本人频频选择老龄工作?寿命过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7.13岁,男性平均寿命为81.09岁,这已经是日本第40次创下女性平均寿命的世界纪录。
长寿本来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对日本来说,“过得过长”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日本养老金支付年限也在提高,而缴纳养老金的劳动人口却在不断减少,这一结构性矛盾正在将日本保障体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不得不大力发展“老龄工作”。
早在1971年,日本就出台了《促进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旨在提高日本60岁以上年龄的就业率。到了1986年,日本对该法案进行修订,新法规定企业设定退休年龄时,不得低于60岁。
到了2004年,日本再次修订该法案,明确在60岁退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延长退休年龄。到了2013年,日本明确延长到65岁退休,2021年,日本又宣布在65岁的基础之上,员工可以自愿延长到70岁再退休。
到了今年初,日本又实施了新的退休策略,允许国民自愿延迟至75岁退休,并承诺养老金最高可以翻倍。
这一政策包含三大核心内容:一是将自愿退休年龄上限从70岁延长至75岁;二是对延迟领取养老金者给予高额奖励,最高可达标准养老金的2倍;三是为雇佣老年人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人口结构的转变,也倒逼日本企业适应老年人的存在。数据显示,允许员工根据意愿工作至70岁的日本企业已占所有企业的29.7%。而2022年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企业在制度上允许70岁以上人士工作,这一比例为迄今为止最高值。
日本企业和日本年轻人对老龄工作的态度,几乎已经可以用“工作到死”来形容。
这一点,日本和我国几乎是两个极端。
在我国提到70岁的人还在工作,往往是一种可怜甚至是怜悯的态度,而日本在这一点上,却恰恰相反,老年人工作在日本已经成了常态。
目前日本65岁以上就业人口已经高达900万,占该年龄段人口的25%,也就是说日本65岁以上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一人在工作。
另外日本出租车司机中,有42%的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这种银发劳动力支撑经济的现象,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无奈。
一方面是日本老人没有退休金或退休金不够花,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缺乏劳动力,也不得不让老年人担负大任。
当然,经济压力还是主要驱动力。这也是日本老人的无奈选择。目前,日本65岁以上男性月均养老金为15万日元,差不多7000人民币,但要想维持两口之家,这个数字仍然还不够。
尤其是日本年轻人中的啃老现象也愈发明显,这也导致不少老人选择继续工作,来补贴家用。
老人工作是无奈,同样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日本约40%的老年人被迫接受非正式岗位,例如短期合同、临时派遣、时薪零工,他们收入微薄每月仅有15万日元,被迫陷入“越老越穷、越穷越需工作”的恶性循环,日本65岁以上相对贫困率更是高达20%。
尽管各国对贫困的标准不同,但在日本这样的经济体里,他们的标准就是贫困的。
当工作的年龄不断被延长,对工作的痛苦指数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我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并不比日本慢,而随着我国人口开始变老,在老人工作的问题上,大概率也会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而今天许多人对工作的痛苦指数太高,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职场中的显性困境,例如年龄、学历、各种保障等等,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到来,这些都是我们一定会去改善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健康快乐地“工作到死”,强调工作带来的意义和高薪资,那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日本用了25年,美国用了72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1年,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必须要更加灵活和迅速。
如果未来我国要想像日本那样提倡退休工作,或高龄工作,其实难度比日本还要大。
日本社会长期受到“勤勉文化”影响,工作即价值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日本老年人都将工作视为人生意义的一部分,退休后如果完全赋闲反而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焦虑。
这一文化能够让日本迅速推进高龄工作,甚至日本在今天已经是全球老年人再就业最成功的经济体,没有之一,其老龄工作占比在全球是最高的。
这帮助日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金和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而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更强调“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老年人工作的社会接受度仍然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今天很多人对工作之间的差别看法太大,认为工作仅仅只是赚钱的一部分,讨厌工作而喜欢钱,是钱捆绑了我工作,而不是工作是为了意义。
基于此,未来我们转向高龄工作的难度,其实还要不小。而在不同职业的薪资差异,以及劳动者保障上也相对不足,而这些都是挑战。
日本的问题告诉我们人口老龄化将如何重塑一个社会,而这不仅仅是教训,它更是一种经验,一种应对当前乃至未来的宝贵经验。
毕竟在应对老龄化问题这一块,事实上日本已经算是目前做的最好的经济体了,也许没有之一。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