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某媛的论文,在被下架后,没到一天,就又立刻重新恢复展示了。
这骚操作,搞得众媒体们都一脸懵逼:
![]()
![]()
按理说,一篇在知网上的论文,上传和下架的流程,都应该是极其严格、严肃的,但是杨某媛的这篇论文,就是这样想上就上,想下就下,上上下下,来去自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且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后,竟然没有一家相关机构出来解释、回应一下,这这,确定不是在把大众当猴耍?
![]()
面对杨某媛论文在知网上来去自如的这种情况,一些官媒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跳出来给出了三连问:
![]()
![]()
但是无论网友和官媒怎么追问,当事方就像是在搞一场行为艺术一样,一直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一个诡异的行为——闭嘴。
学术界本该是坚守真相的最后堡垒,但如今却成了行为艺术的重灾区,任凭大众怎么说、怎么骂,他们就是沉默、就是闭嘴。
这在舆情事件中是极其罕见的。说实话,在我的印象中,我记得应该还没有哪个社会事件的当事机构敢像杨某媛这个事的当事机构一样,任凭舆情发酵已经几个月,却还敢一直沉默的。
有人说,沉默,其实就是他们不敢表态。但是实际上,他们这么长时间的沉默,其实很可能就是一种表态,而且还是一种坚定的表态。
法院判杨某媛败诉后,他们仍然坚定地沉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就是在保护杨某媛?
而且在知网这种严肃网站上,杨某媛的论文则是想上就上,想下就下,这是不是想偷偷摸摸撤下论文,而被发现后就又匆匆忙忙恢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就是想保护杨某媛?
![]()
杨某媛的事,已经闹得人尽皆知了,但是有些当事机构就是选择沉默。
这就好比琳琅满目的瓷器店里,突然闯进一头叫“杨某媛”的公牛,这头公牛把瓷器哐当撞碎满地,可店主人和店员们却突然集体失明,一言不发,然后默默在店门口贴上一张纸——“本店从未发生任何事故。”
实际上,保护一个闯祸者的方式有很多种,帮其挡枪躲箭是保护,为其暗室更衣也是保护。有人被保护在聚光灯下,就有人被保护在黑影之中……
![]()
但是幸运的是,如今一些有良知的学者,也看不惯这种现象了,他们开始出来敲打那些给杨某媛开绿灯的人。
例如在昨天(9月11日),经济学院讲师刘婧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就表示,杨某媛的论文,通篇都是“笔误”,这种论文在我们这连本科生的论文都不如,这种错误百出的论文,在我们这一看就要被打回去的。
![]()
而且刘婧教授还表示,硕士论文都是需要经过开题、中期、盲审、答辩等多个关口检验的,而杨某媛的这种论文,竟然能突破这些关口,并最终发布于知网,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刘婧教授的这些话,不仅是在说杨某媛,而且还把矛头指向了杨某媛背后的人——这世道,敢这样说话,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还有经济学院的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对杨某媛的论文还说了两句话,特别耐人寻味。
第一句话,就是这位教授表示——这种论文,一看就不可能过答辩,甚至预答辩都过不了:
![]()
这是在内涵谁,已经很明显了吧?
这位教授的第二句话,就更有意思了。
这位教授说的第二句话,就是他认为——杨某媛的这篇论文,她的导师让她这样选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从专业上来推断,这篇论文是“先预设了结论,再下笔写”:
![]()
先预设结论,再下笔写,而且内容还是关于“生育”、“家暴”等内容的论文,仔细想想,有没有一点细思极恐的感觉?
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先预设一个结论,然后再动笔写一篇关于生育和家暴的论文呢?
而且更诡异的是,她的导师,竟然也同意她这么做了,为什么会这样?仔细想想,是不是也有点细思极恐?
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这种在业内看来很明显的“先预设结论后下笔”的论文,竟然能顺利通过开题、中期、盲审、答辩等多个关口的检验,就问你是不是很诡异?
写到这里,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文章的最后,我只想说——沉默,有时候就是最响亮的答案。到底有没有人在暗中保护杨某媛?我不知道。或许,保护杨某媛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个失灵的纠错机制……总之,时间会记住每一次无声的呐喊,也会记住每一次轰鸣的沉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