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阳系中,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它与地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仅是研究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的绝佳样本,还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对火星内核的探索,是解开火星诸多谜团、洞悉行星演化规律的关键所在。
图1:神秘的火星
要“透视” 行星内部,并非易事。这与医生利用 CT 扫描的X 光穿透人体来反演内部结构类似,科学家们依靠的是地震学方法,借助天然或人工震动产生的地震波来探寻行星内部的奥秘。以我们最熟悉的地球为例,直到 1936 年,丹麦地震学家英格・莱曼(Inge Lehmann)发现当地震波穿透地球核心时会出现奇特的 “折射” 现象,才首次推测出内核的存在。而彻底确认固态内核的存在,更是耗费了近半个世纪,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得以完成。由此可见,探测行星深部结构向来充满挑战。
对于火星来说,探测其内部结构的难度更是远超地球。地球拥有成千上万个地震台站,组成了一个能够全方位捕捉地震波信息的 “监听网络”。而火星直到 2018 年,才迎来了第一个火震仪——洞察号。这就好比全地球只有一只耳朵,既难以判断震源方位,也无法精确描绘地下结构的细节。更麻烦的是,火星没有像地球那样活跃的板块运动,火震震级普遍很小。同时,火星上肆虐的沙尘暴会产生 “背景噪音”,甚至探测器自身的运行也可能干扰信号。因此,那些来自深部的关键震动,很容易被这些 “杂音” 淹没。这些难题叠加在一起,使得火星深部结构的研究始终步履维艰。
图2:火震仪(洞察号)(来自NASA)
为了突破火星内部探测的重重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火震阵列分析方法。如果说单个地震仪就像一只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却难以分辨其中的关键信息,那么火震阵列就如同多只耳朵协同聆听,科学家们巧妙地调整每只 “耳朵” 听到声音的时间差,再将所有声音同步叠加。这样一来,我们真正想捕捉的、微弱的深层信号就会被不断放大,而其他方向杂乱无章的噪音则会因为不同步而相互抵消。
截至目前,洞察号(InSight)已经记录了上千个火震事件。但由于多数火震震级小、噪声强,大部分事件都无法提取出有用信息。孙道远团队从上千个火震事件中精心筛选出 23 个信噪比较高的火震事件(图1c),借助火震阵列分析方法,成功提取出了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比如在地表反射的 PKPPKP(P'P')和在核幔边界反射的 PKKP(图1a,b)。这些看似复杂的缩写(如PKP、PKKP),其实是地震波从震源到探测器的“路径代码”。
图3:PKKP, PKiKP震相的射线路径和研究利用到的火震(来自论文Bi et al., 2025)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观测到的 PKKP 震相到达时间,比当前仅考虑液态核的火星速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提前了 50 至 200 秒。我们都知道,地震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液体中快,所以这一明显的时间差异向我们揭示:火星核具有分层结构 —— 外层是液态核,而更深的地方则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团队首次在火震数据里识别出了被视为 “固态内核标志” 的 PKiKP 震相信号。这一发现,无疑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证据。结合不同的火星内核震相数据,团队测出火星固态内核的半径约为 600 公里,约占火星半径的 1/5。有趣的是,如果把火星按比例放大到地球大小,它的内外核结构比例和地球高度接近(图2)。
同时,火震数据还显示,火星外核与内核之间存在约 30% 的波速跳变以及约 7% 的密度差异。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内核的矿物组成展开了分析,结果发现火星核并非由纯铁镍构成,其中还可能包含 12–16% 的硫、6.7–9.0% 的氧以及不超过 3.8% 的碳。
图4:地球和火星深部结构对比示意图(来自论文 Bi et al., 2025)
这项关于火星内核的研究,为解开火星的诸多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它不仅证实了火星固态内核的存在,还揭示了其分层结构与成分,这有助于解答火星磁场为何消失、地质活动如何从活跃走向沉寂等重大科学问题。要知道,磁场对行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保护行星表面免受太阳风的侵袭,而火星磁场的消失可能与内核的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火星内核的研究,科学家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进而推测火星曾经是否存在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
通过对比火星与地球的内核结构,科学家能更清晰地理解类地行星的演化路径,探寻行星宜居性的深层规律。类地行星在形成初期可能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演化起点,但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火星内核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以及在宇宙中寻找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未来,随着更多火星探测器的部署,人类有望进一步揭开火星内核的神秘面纱。我们或许能更精确地测定火星内核的各项参数,了解其更详细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探索系外行星的内部世界提供重要参考。系外行星距离我们遥远,直接探测其内部结构难度极大,而火星内核的研究成果和探测方法,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推测系外行星的结构和演化状态,让我们离理解太阳系乃至宇宙的演化奥秘更近一步。
火星内核的探索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每一项新的发现都在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对这颗红色星球的 “内心” 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从而解锁更多关于行星演化的秘密。
注:本文由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毕慧星受邀撰写,是对该项研究的通俗解读,也是第一手科研视角的分享。我们特此首发,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Bi, H., Sun, D., Sun, N. et al. Seismic detection of a 600-km solid inner core in Mars. Nature 645, 67–7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61-9
撰稿:毕慧星
校阅:虫世木
美编:知行
DR.STONE · 致力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