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生成的过程就像呼吸一样,空气无所不在,可是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
关于意义建构,近几十年来已经涌现出了诸多令人欣喜的洞见,令人目不暇接。而学者斯皮尔曼仅仅用了不到200页的篇幅,就将其重构为一个相对连贯的模型。
这就是《什么是文化社会学?》,一本拒绝空洞理论堆砌,通过精炼的框架和生动案例,帮助理解意义、读懂社会的案头必备书。
斯皮尔曼以其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中作用的深刻洞察而闻名,这本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意义的生成。
1
意义无处不在
洞悉生活中的各种“意义”
我们生活在意义的网络中,却往往未曾意识到它的力量。
文化社会学提醒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不同的仪式、符号、价值观、规范和范畴,来关注我们周围的意义生成。
图|《肖申克的救赎》
仪式是意义生成最显眼的场所。结婚、毕业、庆典,这些隆重的时刻,不只是为了热闹和纪念,更是用以强化一种关系、身份或信仰。
符号则是意义的密码,我们每天都在识别和使用无数的符号:一个校徽、一件印有LOGO的T恤……这些表面的小细节,往往隐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价值观和规范构成了我们评价世界的隐形标尺。什么是好生活?“家庭观念”“创新精神”“独立自强”——这些口号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落地方式,区分了“我们”和“他们”。
范畴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分门别类。什么是“专业人士”?什么是“成年人”?每个社会对于这些分类标准都不同:有的国家18岁即为成年人,有的则需25岁或完成特定仪式。范畴看似客观,其实也是不断争议和重塑的文化产物。
当我们试着用文化社会学的眼光去观察仪式、符号、价值观、规范和范畴,就会发现:意义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或抽象的思想,而是我们生活最基础、最活跃的现实。
只有敏锐捕捉和理解这些“意义”,我们才能真正看清社会的结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各种冲突与认同的本质。这正是文化社会学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视角。
2
一个精彩的分析框架
考察意义生成过程的三个视角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格局,也让我们有能力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事实。
文化社会学家的三个视角和论争。
首先,可以从“文化形式”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力量的符号。符号不是意义的透明载体,而是活跃在现实社会中的能动存在。
比如,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同样的故事如何产生不同的意义?或者,广告牌的风化程度如何影响到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文化社会学家从不认为符号只是一种透明和直接的媒介,相反,他们认为符号的作用是最为核心和不可或缺的。
聚焦符号是文化社会学最独特的贡献。
但意义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物品和仪式之中,它还在我们日常的互动与行为中不断被创造和协商。文化社会学以高度敏感的目光捕捉微观层面的互动过程,关注人们如何通过谈话、表演、模仿、反抗等各种方式,共同生产并调整意义。
即便是普遍使用的符号,意义的表达和解读也有赖于行动和互动的具体过程。
与此同时,意义的形成也从不脱离宏大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场域。文化社会学家还分析文化如何在大型组织、机构或行动领域中产生。这三个视角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兼容的,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图景。
意义生成离不开更宏观的社会关系模式,它们以多种方式有力地塑造着文化的生产。
文化社会学家利用这三个视角,已经在不同议题上做出诸多贡献,例如通过对精英招聘流程的观察,里韦拉指出了意义生成过程如何影响社会不平等,她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雇主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无意地引入某些偏见,看似中立的标准实则偏向特定文化背景。
再比如年龄与健康这一话题,从根本上说似乎属于生物学领域,而艾布拉姆森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文化信仰和资源会导致人们对老年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差异巨大。有的人认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身体健康,而另一些人则注重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
3
概念工具应有尽有
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日常生活
在文化社会学这张概念地图上,这本书为我们准备了一份极其丰富、系统而灵活的“工具菜单”。
文化社会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概念工具。
每当我们面对一个需要理解或解释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先在心里默默检索一遍这本书为我们列出的那些关键问题。许多真正富有洞见的研究都源于把这三种分析路径交织起来,看到意义如何在符号形式、日常互动和社会结构中反复生成、流转和再造。
当然,这一“文化社会学工具箱”不仅属于研究者,更属于每一个有心反思日常的人。无论是面对家庭中的分工、朋友圈里的流行语、还是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舆论争议,只要愿意用这套工具去审视和解读,就能更敏锐地洞察隐藏其后的文化逻辑,也能更自由、更清醒地参与意义的共创。
你有没有在生活中的哪一刻,
突然意识到“常识”背后的文化建构?
关于斯皮尔曼提到的视角和工具,
你有什么想展开说说的?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好书
一本书入门文化社会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封面图|视觉中国
观点资料来源:《什么是文化社会学?》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一本书入门文化社会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