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8年的春天,中国大地上硝烟弥漫,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血战即将打响,徐州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日军进攻打通南北战线的必争之地。
中日双方在此投入重兵,展开了一场惨烈至极的大会战——徐州会战。
而其中的台儿庄战役,更是以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巨大代价,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虽然战损比几乎是差了一倍,但是这是抗日战争首次取得了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
而支撑起这一辉煌战果的,是无数将士用生命铸就的钢铁意志,他们用他们的热血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抗战精神。
01台儿庄战役第一个牺牲的将军:刘震东
在“九一八事变”后,刘振东成为少数拒绝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将领,他转战东北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图存。
“七七事变”后,刘振东任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由于缺兵刘振东只得自行募兵,他在山东各地招兵买马,还派人去老家沂南募捐,还和八路军搭上了线。
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进犯莒县,一旦板垣师团突破莒县,那么临沂和台儿庄将会更早遭到日军进攻。
刘震东深知莒县重要性,他在得知莒县县长许树声率军弃城逃跑后,立刻率部进驻莒县组织防守。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亲临前线指挥,激励将士们。
当日军炮火将城墙轰开缺口时,刘震东手持大刀,率领敢死队冲入敌阵。
在激烈的肉搏战身中数弹牺牲,年仅45岁,是台儿庄战役中第一个牺牲的将军,他在莒县的坚守为后续台儿庄主战场的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台儿庄的大捷。
02一己之力抵挡日军四十多次猛攻:陈钟书
提起云南的滇军,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起的是龙云、卢汉等人,却很少有人知道陈钟书。
陈钟书在云南当地深受百姓爱戴,在麻栗坡任职期间,他不仅治军有方,还在民生方面颇有建树,他打击恶霸乡绅土豪,建立学校,当地百姓为纪念陈钟书还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七七事变”后,卢汉率滇军第六十军北上抗日,陈钟书为六十军的一八三师五四二旅旅长,也一同前往抗日前线。
1938年4月17日,鲜为人知的第二次台儿庄战役打响,六十军得令前去增援,4月21日在行军抢点途中,一八三师和日军不期而遇打响了一场遭遇战。
陈钟书立刻率其旅抢占邢家楼和五圣堂,并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从小参军的他战斗能力十分强悍,在近战拼杀中连续砍翻14名日军,五四二旅官兵见状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击退日军。
到24日,陈钟书部已经抵挡了日军四十多次进攻,然而在连续的作战中,五四二旅的弹药已经耗尽,陈钟书装上刺刀与敌拼杀,最终战死沙场。
03台儿庄大捷的基础滕县保卫战的将领:王铭章
在抗日战争打响之前,四川军阀遍地,内战不断,川军被称为“双枪兵”,双枪指的是打仗用的步枪和抽烟用的烟枪,因此,川军的名声一直不太好。
然而到了抗战时期,川军几乎是成为了国军中战斗意志最强的一支军队,1938年3月,作为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的王铭章奉命死守滕县,为台儿庄主力部队布防争取时间。
3月14日,日军开始进攻滕县,王铭章以不到三千人的兵力阻挡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到17日,气急败坏的日军调集重炮和飞机对滕县进行地毯式轰炸,城墙工事多处坍塌。
当日军攻入城中时,王铭章与敌巷战,最终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李宗仁打赢了台儿庄后,一改此前“川军习气较坏”的看法,认为:“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台儿庄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刘震东、陈钟书、王铭章这些英雄的名字,和台儿庄战役中伤亡达5万的中国军人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抗战史册上。
正是这些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后人应当铭记,今天的和平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台儿庄战役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勇气与团结,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参考资料:
1、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刘震东烈士为台儿庄大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
2、凤凰网:陈钟书:滇军抗日首位捐躯的少将旅长
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巴蜀英烈】抗日名将王铭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