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打字这事,说起来简单,用手点字盘,用嘴讲拼音,用电脑敲键盘。可你知道吗?这个事儿我们干了一百多年,全世界都试过,谁都没整明白。
不是中国人太笨,是这套以英文为标准的系统压根就没想给汉字留位置。
可就是这样,中国人还真让汉字进了电脑。
“全世界不接纳汉字”这事,从打字机时代就开始了
1900年左右,打字机已经风靡欧美。英文用26个字母就能敲完一个词,打字员哪怕不识字,也能盲打成章。中文行不行?不行。
最早在1876年,美国举办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官员李圭参观展馆,看见打字机时惊讶极了,第一句话是:“惜不能印华文”。这句话后来成了整个世纪的注脚。
为什么打不了?理由就两个:太多,太大。
中文几千个字都长得不一样,打字机的键盘只能放几十个键,根本装不下这些“方块字”。西方的拼音文字结构简单,统一设计个机械按键就行。
中文一个字就有一堆部首、笔画,结构各异。别说造机器了,光是怎么排列这些键盘,就能让工程师头秃。
1894年,日本搞出了全假名打字机,暹罗(今泰国)也造出暹罗文打字机。只有中文,全世界都说“不可能”。从根上讲,打字机这个东西,就是为拼音文字生的,与象形文字“天然冲突”。
而西方的技术标准,不管是字母表、打字原理,还是排版机制,都是为了自己那套拉丁字母量身打造的。换句话说,他们在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汉字进来。
20世纪初,国内一些文化精英开始焦虑。1918年,《新青年》上,钱玄同直言:“不废汉字,必亡其种。”他们觉得,中国要现代化,就得拼音化,干脆把方块字全扔了。
1949年前后,在美国,有中文学者曾建议联合国放弃中文作为工作语言,理由是“难以电子处理”。在国际舞台上,汉字就是技术孤岛。
可中国没放弃。1920年代,中国人尝试造出“中文打字机”,但成品像庙门一样大,一个人推着走都费劲。使用时,还得手工调字盘、抓字块、点字臂,一分钟打十几个字算快的。
这事拖了整整半个世纪。等到1980年代电脑来了,中文又一次被挡在门外。
电脑来了,可汉字还是进不去:王选决定换条路走
1970年代,中国买进了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却发现只能输入英文。计算机编码是8位字节,最多能处理256个字符。英文26个字母+标点+符号,绰绰有余。可中文光常用字就有七千多个,压根放不下。
1980年,《语文现代化》杂志直接下结论:电子计算机将是汉字的掘墓人。
在这样的技术气氛下,北京大学的王选站出来。他不是要救汉字,而是要彻底解决“中文在电脑上无法排版”的问题。
1974年,王选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立项:研发“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要干嘛?不用铅字,不用打字机,直接用计算机+激光打印机,把汉字“打印”出来。
但问题是,电脑不认识汉字。你得先“教”它什么是“人”,什么是“电”,什么是“选”。每个字都要有一个编码,每笔都要能还原出图像。这不像英文只要记住26个字母,汉字每个字都得建一张图,还得清晰、美观、统一。
王选团队怎么做?一个字一个字地“画”。
用剪刀裁纸,把部首拆开,再用黑纸拼出字形底片,拍照成像,输入电脑。他们整理出几千个字模,用程序控制激光把字打在照片上,再晒版印刷。
1979年7月27日,《汉字信息处理》样张问世。这是中国第一张用激光照排输出的报纸样张,代表中国人自研成功了“让汉字进入电脑”的第一条通路。
这年王选42岁,用5年时间干成了国外没人做成的事。全世界首次实现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彻底告别“火熔铅、铅铸字”的排字时代。
1987年,人民日报全线采用激光照排系统。效率提升20倍,成本大降,印刷事故下降90%。关键是——这套系统100%国产。
王选说过一句话:“别人用计算机搞英文排版是顺流而下,我们做中文排版是逆流而上。”这话不是感慨,是现实。
汉字在计算机里,不只是技术问题,是生存问题。如果王选不做,中国的电脑应用可能得靠转拼音、转英文。可这样下去,汉字不灭,也要边缘化。
能显示出来,还得打得进去:王永民发明五笔,汉字登堂入室
让电脑认识汉字,是第一步。能不能把它打进去,是另一个难题。
早期拼音输入法出现过,但很快就卡住了。因为“同音字”太多,像“银行”“银杏”“迎行”,拼出来都叫“yin hang”,电脑分不清。打个字得人工挑半天,效率太低。
更何况,当时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远不如现在,拼音输入还不适合大范围使用。
1978年,王永民在河南南阳,自己开搞一项全国没人做的事:发明汉字结构型输入法。
他的做法很极端:把常用汉字拆成字根,用五个区域归类,定义编码规则,建立一张“汉字结构周期表”。用户用键盘最多敲4下,就能打出一个字。
举个例子,“你”这个字在五笔里打“NTR”,每一位代表字根和结构。这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字形规律”控制键盘——就像拼拼图,不是猜谜题。
他用了1800个日日夜夜,整理了12万张卡片,写下每一个汉字的拆分方式、笔画组合和编码逻辑。没有参考资料,全靠硬算。
1983年,王永民在全国首次公开演示“王码五笔字型”。一位打字员一分钟打出136个汉字,当时媒体直接定性:这是中文输入的一次登顶一跳。
五笔一出来,整个办公系统、新闻系统都炸锅了。
1984年,中国引进11万台个人电脑。英文打字如飞,中文却寸步难行。拼音输入还是试验品,唯独五笔能高效、准确地完成汉字输入任务,成为政府、新闻、企业的首选。
五笔的推广靠的不是广告,是口碑。各地开始组织打字比赛、培训班,一句口诀“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被全国用户倒背如流。
1998年,王永民升级“五笔98”,兼容Windows平台。
2000年后,拼音输入法技术突飞猛进,智能ABC、搜狗、纷纷入局。但无论拼音还是五笔,背后都是一个技术共识:电脑必须先认识汉字,系统必须先兼容汉字,才能有后面的任何输入逻辑。
今天,中文输入法种类超过1000种。从五笔到手写、从语音识别到OCR扫描,背后都是王选、王永民那代人打开的第一道门。
他们没用过ChatGPT、也不知道AI,但他们让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成功进入了信息世界。
这不是“让电脑接纳汉字”,而是中国人把汉字搬进了电脑。
不是“技术顺应时代”,而是中国人用几十年时间,硬生生给汉字挖出了一条生路。西方说不可能,我们说——那就做给你看。
参考资料源:
中文输入法_百科
计算机“接纳”汉字,永远要感谢一个光辉的名字-新华网 2019-11-01 09290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他被誉为“当代毕昇”,把汉字装进了电脑!中国科协之声2025-07-27
错过了打字机时代的汉字,是如何进入电脑的?湃客:差评 2022-02-04
中文打字机背后的百年汉字突围史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实现“登顶一跳” 北京日报客户端
纪念拼音之父!老用户才懂的拼音输入法的故事-太平洋电脑网 2018-01-18
汉字输入法专利技术迎来新一轮挑战-专利理论前沿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 发布时间:2010-05-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