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2年去当兵的。在部队那会儿,有个战友跟我关系挺好。这人脑子转得快,做事活络。他退伍比我早,回了他们老家的镇上,进了一家铸造厂干活,主要跑业务。这工作收入还行,他干得也挺稳当。
时间一晃到了2003年,战友觉得不能一直给人打工,想自己干点事。他就辞了厂里的工作,在城郊边上租了地方,自己开了一家铸造厂。刚开始那阵子,厂子不大,主要就是接别人的牌子生产,算是贴牌加工吧。这么干也能赚到钱,但利润不算高,只能说是维持着。
后来,转机来了。他弟弟正好从外贸学院毕业了。战友一想,自家有懂外贸的人才,干嘛不做出口?于是就让弟弟在厂里牵头,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目标就是接欧洲那边的订单。这路子走对了。给国外做订单,利润明显比贴牌高了不少。厂子的生意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规模也慢慢扩大了。有连续好多年,厂子刨去所有开支,实实在在赚到手的钱都超过了一千万。不光他自己富了,也实实在在帮到了村里人。厂子里干活的有六十多个,都是他们本村或者邻村的乡亲。
钱赚得多了,战友也没忘记自己是哪儿出来的。他想着得给老家做点事。先是自己掏了28万块钱,在镇上盖了一座教堂。接着又花了30多万,把当地小学的老房子修整了一番,还给孩子们添置了不少体育器材。村里原来的路是土路,下雨天没法走,他出了50万,给村里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装上了路灯,还顺带修了一座方便通行的小桥。
这些事,他不是做一次就完了。这十几年来,他每年春节雷打不动要做一件事:给村里所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一人500块钱。村里谁家的孩子争气,考上了本科大学,他都会拿出5000块钱作为奖励。平时哪家要是真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比如生大病或者遭了灾,他知道了,也总会伸手帮一把。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这样为村里付出,乡亲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伙儿都夸他有钱了也没忘本,还是以前那个厚道人。他在村里的威信自然就很高,大家都服他。
今年八月初,他们村里的老支书年纪到了,要退休。村里不少人都觉得,要论能力、要论威望、要论真心为村里好,非我战友莫属。很多人就劝他,让他出来竞选这个支书,带着全村人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说实话,战友自己也被说得有点心动了。有一次我们一块吃饭,他就跟我提起了这个事,说村里人都推他,他也觉得是个责任,想问问我的看法。
我是这么跟他说的:“兄弟,这事儿你得好好掂量掂量。不是我不信乡亲们,实在是人心这东西,最难把握。农民乡亲大多都实在,重情义,你对他们好,他们记得清清楚楚,把你捧得高高的。可要是你当了支书,位置不一样了,有些事,你尽了力,可能还是没法满足所有人的想法。万一有点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他们可能会觉得失望,甚至翻脸不认人。到时候,你前面做的那么多好事,费的心血,可能就都白搭了,搞不好还得落埋怨。按我的想法,你如今最实在的路子,还是把自己的厂子经营好,让它越来越红火。厂子好了,就能让更多村里人来上班,有份稳定的收入,日子自然就宽裕了。这才是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带着大家发家致富的路子。”
战友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觉得我这话在理。后来,他就真的打消了竞选村支书的念头,没再参与这事。
故事讲到这儿,其实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个人财富的力量,聚焦于熟悉的领域,往往能创造出更直接、更持久的社会价值。就像我战友,他用自己办企业的能力,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资助了教育和老人福利。这份贡献,清晰可见,影响深远。当面临公共事务角色的选择时,专注于自己擅长并已被证明成功的路径——经营好企业,持续为乡亲们提供致富的平台和实在的帮助,或许是另一种更纯粹、更少牵绊的担当方式。这未必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