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市场,“销量” 从来都是车企最愿意拿出来炫耀的 “硬通货”。一句 “销量冠军”“订单破万”,往往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甚至直接影响购车决策。但如今,不少车企却把销量数据变成了 “文字游戏的游乐场”—— 通过切割统计口径、混淆概念定义、选择性呈现数字等手段,把普通数据包装成 “爆款证据”,让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数字里,一步步掉入预设的 “认知陷阱”。
套路一:把“小众数据”包装成“大类冠军”
最常见的猫腻,藏在 “销量冠军” 的头衔里。很多车企宣传时会模糊 “范围限定”,只喊 “XX 车型销量第一”,却对背后的 “限定条件” 绝口不提,仿佛拿到了整个市场的 “通用冠军”,实则只是在窄小的 “细分赛道” 里自封王者。
吉利旗下极氪品牌就曾上演过这样的操作。乘联会数据显示,极氪 2024 年 12 月在深圳市和厦门市的销量分别环比暴增 377.5% 和 647.8%,其中公司户销量占比高达 86% 和 90%。这意味着在宣传 “月度销量创新高” 时,极氪巧妙隐瞒了这些销量主要来自企业采购而非个人消费者的关键信息。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区域的异常销量增长与后来多地消费者投诉买到 “已投保过户的新车” 形成了诡异的呼应 —— 那些被计入销量的车辆,实际上成了经销商手中需要二次销售的 “0 公里二手车”。
还有某品牌一款紧凑型 SUV,对外宣称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 SUV 销量冠军”,乍一听以为碾压了所有同级竞品,可查第三方数据才发现,这个 “冠军” 的限定条件多到离谱:仅统计 “12-15 万元售价区间”“插电混动版本”“车长 4.3-4.4 米”“且仅限线上订单”,甚至把 “试驾车订单” 都算在内。真正的大类市场里,它的销量连前 10 都排不进。
北京的车主王先生就曾踩过坑:他看到某品牌宣传 “家用 MPV 销量冠军”,觉得 “大家都买的肯定靠谱”,果断下单,结果提车后发现,小区里同价位的其他品牌 MPV 更多。后来才知道,那个 “冠军” 是 “限定 9 座版本”—— 而大多数家庭买 MPV 更倾向于 7 座,这个 “冠军” 对普通家庭毫无参考意义。
套路二:把“订单泡沫”算成“实际销量”
“订单量” 和 “销量”,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消费者付了意向金的 “预约数”,后者是真正完成交付、上牌的 “实际购买数”。但不少车企却故意把两者混为一谈,用 “高订单” 营造 “高销量” 的假象,甚至把 “可退的小定” 也算进 “不可退的大定” 里,让数字看起来格外 “亮眼”。
哪吒汽车的案例堪称典型。路透社调查显示,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期间,哪吒通过 “提前保险注册” 手段虚增销量超 6.4 万辆,占该时段官方公布总销量(11.7 万辆)的 55% 以上。这些车辆实际并未售出,而是由经销商以公司名义提前投保上牌,再以 “限时优惠” 名义当新车卖给消费者。经销商透露:“哪吒明确告知这些提前投保的车辆算作已售,我们只能向买家解释交强险是附赠的,却不敢说保险已经提前几个月生效”。这种操作让哪吒在 2022 年一度拿下 “新势力销冠”,但虚假繁荣很快破灭,如今已进入破产重整阶段。
新势力车企乐道也曾玩过类似把戏。其 L6 车型上市时宣称 “订单 4 万台”,但实际交付数据显示,上市后三个月仅交付约 1 万辆,不足订单量的四分之一。某新势力 2025 年推出一款新车型,宣称 “72 小时订单破 8 万台”,但拆解数据后发现:其中 7 万台是 “小定”—— 消费者仅支付 99 元意向金,可随时退款;真正支付 5000 元不可退 “大定” 的只有 1 万台,最终完成交付的不足 5000 台。上海的李女士就是因为看到 “72 小时订单 8 万” 的宣传付了大定,结果等了 3 个月还没提车,后来才发现很多小定用户早已退款,真实排队人数远没那么多。
套路三:把“渠道压库”伪装成“市场热销”
除了订单和销量,车企还喜欢在 “批发量” 和 “零售量” 上做文章。“批发量” 是车企卖给经销商的数量,“零售量”(通常以上险量为准)才是消费者真正买到手的数量。可有些车企为了 “冲销量”,会把 “批发量” 当 “零售量” 宣传,用 “压库给经销商” 的方式,制造 “市场热销” 的假象。
极氪在这方面的操作颇具代表性。2024 年极氪官方公布产销量分别为 22.5 万辆和 22.2 万辆,看似产销平衡,但第三方数据显示,其部分区域销量异动明显与库存消化有关。广州消费者李兴购买极氪 001 时发现,商家伪造官方购车页面,让他向第三方公司付款,而车辆早在半年前就已缴纳交强险并完成过户。这种将库存车转为 “公司户” 再二次销售的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渠道压库虚增批发量,再通过隐瞒信息将库存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某传统燃油车企 2025 年 5 月宣称 “月度销量 3 万台”,但第三方上险数据显示,该车型当月实际上牌量仅 1.5 万台 —— 剩下的 1.5 万台全是压给经销商的库存。有经销商吐槽:“车企为了完成季度目标硬塞库存,我们只能降价 2 万清货,最后亏得血本无归。” 消费者如果不清楚其中猫腻,很容易被 “3 万台销量” 误导,以为这款车 “保值率高”,结果买了没多久就发现车价跳水。
套路四:把“基数陷阱”变成“增长神话”
“同比增长 XX%”“环比增长 XX%”,也是车企宣传的 “常用话术”,但这些 “增长数据” 里,往往藏着 “基数陷阱”—— 用极低的往期基数,衬托出 “高增长”,营造 “品牌爆发” 的假象。
哪吒汽车 2022 年曾宣称 “销量同比增长 118%”,看似表现抢眼,实则是因为 2021 年基数仅 7 万多辆,且增长部分中大量来自公司户采购而非真实消费需求。某车企 2025 年 4 月宣传 “销量同比增长 100%”,看似实现了 “翻倍增长”,可查 2024 年 4 月的数据才知道,去年同期因为芯片短缺,该车型仅卖出 5000 台,今年卖了 1 万台,看似增长快,实际只是回到了正常销量水平。
更有甚者会 “断章取义” 截取增长片段。某品牌一款 SUV 2025 年 1-6 月销量分别为 6000、5000、7000、6500、7500、8000 台,整体呈平缓上升趋势,但宣传时只提 “6 月销量同比增长 33%”(对比 2024 年 6 月的 6000 台),却不说 “上半年累计销量仅 4 万台,在同级车型中排 15 名开外”,让消费者误以为这款车 “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结语:不仅坑了消费者,更乱了行业
车企玩销量数据的 “文字游戏”,看似是 “营销技巧”,实则是 “短视行为”。极氪的 “0 公里二手车” 让消费者花新车钱买二手货,未来转售时还要承受 “三手车” 的残值损失;哪吒的虚假销量不仅骗了消费者,更让经销商背上沉重库存,最终拖垮整个品牌。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事实:基于虚假数据做出的购车决策,往往伴随着 “货不对板” 的失望;而行业的 “数字造假” 会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踏实做产品的车企可能因 “数字不亮眼” 被忽视。
如今六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正是要戳破这些 “数字泡沫”。对车企而言,与其在销量数据上 “绞尽脑汁”,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力上 —— 丰田能成为盈利大户,靠的不是 “嘴炮”,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对消费者而言,面对 “销量冠军” 宣传,不妨多留个心眼:查第三方上险数据、问真实车主体验、核实销售渠道资质。毕竟,买汽车不是买 “数字”,而是买一款真正适合自己、靠谱耐用的出行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