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自2008年破土而出,至今已迎来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十八年来,这片舞台已悄然成为中国当代戏剧最具活力的孵化器。它不仅见证了559部青年戏剧作品的诞生,更陪伴了近3000名青年戏剧人从这里起步、成长。李建军、王翀、陈明昊、邵泽辉、杨婷、李凝、孙晓星、丁一滕……这一连串如今在中国戏剧界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在这个舞台上留下早期创作的烙印。
更令人振奋的是,青戏节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创办至今已累积推出世界各地青年戏剧艺术家的作品500余部,包括英、法、德、意、俄、美、日等20个国家的90余部优秀作品。
同时,中国优秀戏剧作品也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舞台,有32部优秀青年戏剧作品在亚、欧、美、非、澳的各大国际戏剧节参加展演,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德国柏林戏剧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场次600余场。
2025年9月11日晚,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蜂巢剧场盛大开幕!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发表讲话:“作为北京市文联倾力打造的文化品牌,青戏节始终以 “包容、青春、活力” 为底色,不仅成为每年金秋青年人的艺术盛会,更成为首都文化版图中一道充满创造力的风景线。”
马新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摄影|阿喆
开幕式以一段精心编排的现代舞表演率先登场,舞者们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了戏剧艺术的无限可能,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现代舞表演
开幕式当晚,一场跨越城市空间的“戏剧五重奏”在北京五个剧场同步鸣响。孟京辉的《夜色温柔》作为开幕大戏在蜂巢剧场为“茨威格三部曲”奏响终章,以冷冽诗性的舞台语言剖开欲望与恐惧;国话先锋剧场内,韦小六《去大同》借一列绿皮火车与AI的哲学对话,叩问工业文明深处的记忆与信仰;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中,华山、虓汉导演的《正在吃草的罗西南多》以轰鸣的电子音景和神经质的语流,撕裂数字时代的孤独与困局;老舍剧场迎来胡蝶、刘朝晖《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以温柔而勇敢的女性叙事达成与身体的和解;而鼓楼西剧场内,周可执导的《枕头人》则以悬疑为壳、寓言为核,在残酷中透出人性的微光。五部作品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跨时空交响,在同一时刻唤醒城市的戏剧神经,以艺术之名,照亮北京之夜。
孟京辉在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总监孟京辉上台发言,回顾了青戏节十八年历程并介绍本届亮点,现场播放了浓缩历年珍贵瞬间的纪念视频。通过云端连线,国内外戏剧工作者实时互动,彼此致意。随后,青年导演代表们上台读诗,诉说对舞台的炽热初心。
青年导演代表读诗
青年创作者合影
开幕演出《夜色温柔》
摄影|美国队长
开幕式现场照片
摄影|阿喆
多元单元联动
打造青年戏剧盛会
本届青戏节共设“戏剧在场”“戏剧在线”“戏剧在读”“戏剧在谈”“戏剧在案”“DT计划”五大单元,集中呈现20部国内外优质剧作、6组数字戏剧新作、1场国际放映、2组影像、舞蹈、表演艺术专业工作坊、6部原创剧本读剧表演及2场论坛活动。即将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先锋剧场、鼓楼西剧场、蜂巢剧场、老舍剧场、中间剧场、莫须有工厂、Space17剧场等多元表演空间展开。
“戏剧在场”单元将于未来一个多月内上演20部作品,题材涵盖身体叙事、社会寓言、历史重构、女性独角戏、跨文化改编等,展现出青年戏剧人宽阔的视野和锐利的表达。
现代关怀,聚焦生存状态
在本届青戏节的舞台上,一批作品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共情,将目光投向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青年创作者们用戏剧作为媒介,切入现实肌理,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现代关怀的时代群像。
韦小六的《去大同》以东北工业背景讲述最后一辆绿皮火车头与AI的对话,探讨工业文明的挽歌;华山、虓汉导演用《正在吃草的罗西南多》解构法国剧作家科尔泰斯的文本,呈现当代青年的经济困境与精神游荡;姜思达导演以《泛泛》探索网络匿名交友平台中的液态亲密与身心解离。孙铭池导演的《小李》聚焦高度符号化的个体“小李”,探讨群体身份与个体存在。吕伏阳导演的《美好的生活》以自传式作品探讨年轻剧场工作者的存在焦虑。宋白导演的《红香蕉》以像素视觉和女性独角戏形式反思个体与群体间的边缘化。
《去大同》剧照
《正在吃草的罗西南多》剧照
《泛泛》概念图
《小李》剧照
《美好的生活》剧照
《红香蕉》剧照
身体与空间,重塑叙事可能
与此同时,另一批创作者则大胆突破传统剧场的叙事框架,以身体、空间与多重媒介作为探索的武器,开辟出全新的表达维度。他们通过实验性的艺术语言,在虚实交织的场域中,重新定义着剧场艺术的边界与可能。
《夜色温柔》作为“茨维格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在孟京辉独特的戏剧美学中完美收官。该剧延续了他标志性的美学风格——在诗意与残酷、冷冽与热烈之间构建出巨大的张力。胡蝶、刘朝晖导演的 《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以拟人化手法展现女性生理期与自我的对话。马璇导演将《鸟寻得》融合纪录影像、面具与人偶,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和幻灭的盗版童话。洪天贻导演的《风景回收站的工作日志:白色石头》在未来档案馆中回收、储存倾覆的私人风景,以行为艺术重塑生态思考。德国导演巴巴克·拉德梅尔的《爱与和平》通过极简舞台和动态影像呈现冲突与和解;
《夜色温柔》剧照
《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剧照
《鸟寻得》剧照
《风景回收站的工作日志:白色石头》剧照
《爱与和平》剧照
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汇
更有一系列作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展开跨文化对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们将经典文本置于全新文化语境中重新诠释,展现出戏剧艺术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永恒魅力。
包括挪威导演托姆德·卡尔森改编自中国唐代传奇的《枕中记》、韩国导演林度完以朝鲜时代为背景重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以及俄罗斯导演捷列申科执导的《跳来跳去的女人》,用契诃夫独角戏聚焦女性内心世界与平凡中的伟大。以色列/意大利的米卡尔与吉纳贝托的双舞作《这里,之间》,以简约美学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归属。
《枕中记》剧照
《第十二夜》剧照
《跳来跳去的女人》剧照
《这里,之间》剧照
文学重塑,赋予传统新生
而经典文学与历史文本也在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生,创作者们以深邃的哲思和锐利的当代视角,对经典进行大胆解构与重塑,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探寻永恒的人类命题。
周可导演的《枕头人》,演绎马丁·麦克多纳暗黑残酷又温暖治愈的悬疑故事。塔苏导演、改编自宫泽贤治童话的《银河铁道之夜》以诗意超现实主义探讨存在主义哲学。陈曦导演、改编自黑塞名著的《荒原狼》,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跨媒介手段构建影像剧场。杨韵可导演植根于东方神话的寓言式作品,以《拍案司马》探讨是非、忠义与命运。杨怀莹导演的《叶梦熊斩降将》以明代历史为背景,探讨法哲学与伦理生活,充满黑色幽默。
《枕头人》剧照
《银河铁道之夜》剧照
《荒原狼》排练照
《拍案司马》概念照
《叶梦熊斩降将》概念照
在“放映”单元,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阿莱布的纪录片《北京特别篇:九种舞蹈中的青年》将惊喜亮相。这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合作制作的系列短片,以九部独立的影像肖像,细腻描绘了生活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舞者群像。
每一部短片都将城市空间作为舞台,呈现一场独特的现场舞蹈,并让青年舞者亲自讲述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影片不仅展现了舞者们的个人故事,也折射出北京这座城市的多样面貌。身体与都市风景在画面中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双重画像——既是青春的书写,也是当代城市的映照。
该片亦是阿莱布自2021至2025年间创作的系列项目《永恒的青春》的延伸,通过舞蹈、言语与都市空间的探索,以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展现世界各地的青年群像。
今年青戏节全新设立“DT计划”(Digital Theater),致力于探索科技、人工智能、多媒体与戏剧的融合。8月,来自不同领域的25位年轻创造者,带着代码、算法和社会观察,跨域而来。12天的共创,诞生了6部数字戏剧新芽。使科技与艺术在舞台上温柔握手,最终呈现《吁》《月亮事件始末》《像素逃离》《风与风之间》《见一面吧》《册余》六部数字戏剧作品,从不同维度回应技术时代的沟通、记忆与存在命题。
《像素逃离》剧照
“工作坊”单元则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了与国际艺术家面对面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
法国编舞家、影像创作者克里斯托夫·阿莱布将亲自带领现代舞工作坊。阿莱布于1993年创立了自己的舞团La Zouze,长期探索空间、运动与身体的感知,并致力于不同艺术形式的交织。他的工作坊将带领参与者体验其独特的创作方法,感受身体与空间的对话。
同时,《爱与和平》的导演巴巴克·拉德梅尔将携舞者团队共同主持题为《内在寰宇》的舞蹈与表演艺术工作坊。工作坊将探索人类身体中隐秘而未被发现的内在世界,通过戏剧训练、当代舞蹈与冥想的针对性练习,引导参与者逐步加深对身体的觉知。南伊朗的节奏与动作将与当代舞蹈技巧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群体运动语言。受德国著名编舞家“皮娜·鲍什”理念启发,工作坊旨在营造一个安全而信任的空间,使脆弱得以转化为艺术表达,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都能在集体性的旅程中促进相互理解、对话与团结。
“戏剧在读”聚焦当代命题,六部新作从亲密关系到记忆AI,用剧本围读探讨时代痛点,推出《三月天,娃娃脸》《失序清晨》《派对》《山脚下的墓碑》《鸟》《4976》六部原创剧本,呈现文本最初的舞台生命力。
“戏剧在谈”以两场论坛回溯十八载历程两场论坛分别以“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我们的青戏节”为主题,由剧评人朱凝和导演孙晓星主持,联动多位创作者展开讨论。
从北京出发
走向世界
青戏节用十八年时间,构筑起一个连接本土与国际、青年与未来的戏剧共同体,持续为中国戏剧注入蓬勃的生命力。青戏节不仅在线下剧场中生根发芽,更在数字化浪潮中开拓出与观众连接的新维度。通过线上平台的深度运营,青戏节已突破地理限制,将戏剧的魅力传递至更广阔的人群。
从线下到云端,从观看到参与,青戏节正以数字化转型重构戏剧与人的连接方式,让戏剧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青年文化生活方式。它证明,戏剧从未远离这个时代,而是以更轻盈、更开放的方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里,每一次幕起灯亮,都是青年创作者与世界的真诚对谈;每一次掌声响起,都是心灵与舞台产生的共鸣回响。我们目睹身体与科技的共舞,感受经典与当代的交融,聆听来自本土与国际的多元声音。
戏剧的光芒从未止步于舞台,它照亮的是我们理解自我、感知生活的路径。只要在剧场,我们就永远能为戏剧欢呼,为艺术庆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