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之前可是风光无限,小米的雷军、融创的孙宏斌、泰康保险陈东升等名人都是从这所大学出来的。
没想到因为前几年的图书馆事件,将武汉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对武汉大学都戴上了有色眼镜。
本以为这件事情过几天可能就结束了,没想到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直接将武汉大学的信誉击垮了,甚至很多HR看到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直接刷到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情的导火索,是今年 9 月初一场平平无奇的企业笔试。一名武大女生考完试后怒气冲冲地找到 HR,说自己答题时间比别人少了 5 分钟,严重影响发挥。HR 反复解释 “统一发卷统一收卷”,可女生不依不饶,转头就写了封措辞严厉的投诉信,把这事捅到了公司总部。
更戏剧性的是,公司调取监控后发现,所有考生的考试时间分秒不差 —— 全程 40 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有监考老师私下透露,这女生大概率是太紧张看错了时间,却非要找个理由 “讨说法”。这事传到 HR 群里,立刻炸了锅。
“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我们公司去年招的武大实习生,也是一点不如意就找领导告状”…… 类似的吐槽在各大 HR 交流群里刷屏。更有人翻出了两年前那起闹得沸沸扬扬的图书馆事件:当时一名男生被指控性骚扰,法院经过两次审理,在今年 7 月 25 日最终宣判 “不构成性骚扰”,可网络上的骂声至今没停。
这两件事一叠加,HR 们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了。某上市公司的资深 HR Ace Zhu 在行业论坛上直言:“看到武大的简历直接筛掉,不是歧视,是怕了。我们没精力应付后续可能的麻烦。” 这条评论底下,6278 条回复几乎一边倒地表示赞同。
在武汉某互联网公司做招聘的张姐最近有点为难。领导私下跟她说:“武大的学生能力是不错,但风险太高,尽量别招。” 可她清楚记得,去年公司招的武大男生明明踏实又能干。
这种矛盾在求职季里格外突出。不少武大毕业生发现,投出去的简历像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接到面试电话,面试官总会绕着弯子问:“你对学校之前的舆论事件怎么看?” 有学生被逼得没办法,偷偷把简历上的 “武汉大学” 改成缩写 “WHU”,没想到面试时被当场拆穿,场面尴尬至极。
更惨的是那些准备保研的学生。某 985 高校的导师私下跟学生说:“不是你不够优秀,但武大最近舆情太敏感,我这边实在不敢收。” 辛辛苦苦拼了三年绩点,最后却栽在学校声誉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学校招生也感受到了寒意。湖北本地的高三家长群里,“要不要报武大” 成了热议话题。一位家长在群里说:“本来想让娃冲武大的,现在想想还是选华科吧,至少毕业后找工作省心。” 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录取分数上 —— 今年武大电信类专业的录取线比去年降了 12 分,在 “中九联盟” 里的地位岌岌可危。
就连刚入学的新生也被学长学姐告诫:“在外面别太张扬,报学校名字的时候低调点。” 曾经让武大人无比自豪的 “珞珈山”“樱花城堡”,如今成了需要小心翼翼回避的话题。
校方回应为何越洗越黑?
面对越来越糟的舆论,武大不是没采取行动。学校先后发了两次声明,开了好几场 “维护学校声誉” 的讲座,甚至在思政课上专门加了 “理性表达” 的内容。可这些措施在网友看来,更像是 “此地无银三百两”。
“出了事不想着怎么解决,就知道发声明洗地?”“真有诚意就拿出实际行动,光靠嘴说有什么用?”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一针见血。有网友翻出中央音乐学院去年处理类似事件的案例:面对 “学生虐猫” 的谣言,央音 24 小时内就查清真相,不仅发了声明,还直接把造谣者告上法庭,最后对方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对比之下,武大的回应显得拖泥带水。就拿图书馆事件来说,法院都已经宣判男生无罪了,学校却始终没给出明确态度。有法律博主分析:“高校面对舆情不能光靠‘和稀泥’,该澄清的要澄清,该维权的要维权,含糊其辞只会让猜疑越来越多。”
更让学生不满的是,学校把重点放在了 “教育学生” 上,却没真正解决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学校出来为无辜学生正名,而不是让我们别给学校‘惹麻烦’。” 一名大四学生在论坛上吐槽。
谁在为少数人买单?
“我每天学习到凌晨,拿国家奖学金,志愿服务时长超 200 小时,就因为我是武大的,连个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女生小周的质问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在这场声誉危机里,最无辜的就是那些踏踏实实读书的普通学生。
武汉某国企的 HR 李经理透露,他们公司确实有 “慎招武大毕业生” 的不成文规定,但主要针对行政管理、公关等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其实技术类岗位还是招了不少武大的,毕竟专业实力摆在那儿。” 但这种 “区别对待” 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伤害。
更深远的影响是信任的崩塌。曾经的 “武大招牌” 有多硬?老一辈人都知道,在湖北乃至全国,武大学子都是 “聪明”“勤奋”“靠谱” 的代名词。可现在,提到武大毕业生,不少雇主的第一反应是 “会不会太较真?”“会不会不好管理?”
这种集体污名化让很多学生感到委屈。“就因为两个人的事,否定我们整个学校几万人?” 有学生在知乎上发起提问,下面有 2000 多条共鸣的回答。有人分享自己实习时被同事调侃 “你们学校是不是特别爱维权”,有人说亲戚听说自己读武大,居然劝 “要不要考虑转学”。
愿武大早日走出这场“信用寒冬”,不是靠声明,不是靠缩写,而是靠千千万万个胜杰、千千万万个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用踏实的脚步,重新丈量母校的尊严。
毕竟,樱花年年开,可信誉,碎了就难再拼。
你怎么看武大这场声誉危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