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一则关于“特朗普计划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实施新的限制”的报道,在港股Biotech板块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市场风声鹤唳,相关公司股价应声下挫,盘中跌幅触目惊心。
然而,在被隔岸懂王的“骚操作”打击无数次后,这一次国内的投资者们终于站起来了。在开盘十分钟空头情绪宣泄完毕后,一股强大的买盘力量迅速涌入,将多家头部Biotech公司的股价从深水中捞起,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V”形反转。
而在这其中,映恩生物的表现尤为抢眼。其股价在早盘一度下探超过8%,但午后却强势拉升,最终收盘涨幅接近20%,日内振幅近30个点。
这种极端行情的背后,除了是市场情绪的快速修复和抱团资金的强大合力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内biotech行业的“不可替代性”撑腰着在。毕竟,国内科技树这两年点的确实都差不多了,而老外是真卷不过国内这一批996们。
不过,映恩生物之所以特殊,背后所代表的是当前全球创新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双抗ADC。
曾经,双特异性抗体(双抗)被誉为继PD-1之后的“下一顶皇冠”,但如今,聚光灯似乎正悄然从“双抗”转向“双抗ADC”,后者正成为整个赛道的新宠。
这或许也是百利天恒作为后来者却率先冲刺1500亿的原因之一。
从“双抗内卷”到“双抗ADC”:1+1>2的魔力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以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而为了寻求更优的治疗效果,“PD-1 Plus”的各种联合疗法和新靶点探索层出不穷。双特异性抗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康方生物的PD-1/VEGF,以及PD-1/CTLA-4,凭借其优异的临床数据,一度点燃了市场的热情。
然而,单纯的双抗药物,其作用机制仍大多局限于“桥接”或“信号阻断”,想象空间逐渐触顶。但当研究者们天才地将ADC的“弹头”——也就是细胞毒性载荷(payload)——嫁接到双抗的骨架上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这种结合,不仅继承了双抗的精准靶向能力,更赋予了其直接、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全新维度,极大地拓宽了治疗边界。市场开始寻找更具突破性的技术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抗ADC应运而生,它被视为ADC药物和双抗药物的“集大成者”。
从机理上看,双抗ADC的优势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单抗ADC像“精确制导炸弹”,通过一个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一个靶点,然后将携带的“弹头”(即细胞毒性药物)送入其中。而双抗ADC则拥有了两只“眼睛”,可以同时识别肿瘤细胞上的两个不同靶点。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
更强的靶向性与安全性
:许多靶点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上都有表达,只是在肿瘤上表达量更高。双抗ADC可以通过“双重锁定”机制,要求两个靶点同时存在时才进行内吞和药物释放,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误伤”。
克服耐药性
: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在治疗压力下会通过下调单个靶点的表达来产生耐药性。双抗ADC同时攻击两个靶点,让肿瘤细胞更难“逃脱”,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协同增效
:通过靶向两个功能相关的靶点,例如同时阻断两条不同的信号通路,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正是这种机制上的革命,让双抗ADC拥有了比传统ADC和双抗更大的治疗想象空间,而百利天恒最新的数据,则是正式印证了这类产品的治疗上的确定性,从业让双抗ADC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眼中更具吸引力的“黄金赛道”。
映恩生物:一个“非典型”Biotech的崛起之路
要理解市场为何对双抗ADC如此青睐,映恩生物是一个绝佳的剖析样本。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年轻公司,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ADC领域的关键领跑者。
在创新药领域,尤其是技术壁垒极高的ADC赛道,团队的背景至关重要。映恩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便是其堪称豪华的研发团队。
其首席科学官邱杨博士曾在葛兰素史克(GSK)和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等跨国药企任职。第一三共正是凭借其王牌产品Enhertu(DS-8201)一战封神,被誉为ADC领域的“黄埔军校”。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Antoine Yver博士更是第一三共的前执行副总裁,成功开发了Enhertu等重磅药物。
这种“从第一三共复刻而来”的团队基因,意味着映恩生物从创立之初就在包括毒素选择、连接子技术以及DAR值(药物抗体比率)的优化等核心环节有了现成的积累。
商业模式上,映恩生物的策略与其他多数Biotech有所区别。公司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于技术平台的迭代和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而将后期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与全球大型药企合作。
自成立以来,映恩生物已与BioNTech、百济神州、GSK、Avenzo等全球知名药企达成了多项对外授权合作,交易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
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巨额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为公司的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2023年和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87亿元和19.41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反复验证了其技术平台的全球价值和顶尖水平,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背书。
映恩生物的技术路径体现了从传统ADC向下一代疗法演进的策略。公司首先建立了其核心的DITAC平台:一个基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技术平台,并由此产生了DB-1303 (HER2 ADC)等第一波核心管线。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肿瘤靶向的精准度并探索新的作用机制,公司开发了专为双抗ADC设计的DIBAC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双特异性抗体同时结合两个肿瘤抗原,以增强肿瘤选择性并可能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
基于DIBAC平台,公司已将DB-1418(EGFR/HER3双抗ADC)和DB-1419(B7-H3/PD-L1双抗ADC)等产品推入临床开发阶段,展现了其从单靶点向双靶点ADC的技术迭代路径。
资本的追捧:谁是下一张双抗ADC的王牌?
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对映恩生物的追捧,实质上是对整个双抗ADC赛道未来价值的提前下注。除了映恩生物和百利天恒,国内还有一批优秀的企业正在这条赛道上加速奔跑:
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恒瑞在ADC领域布局深厚,其HER2双抗ADC(SHR-A1921)等多个项目正处于不同的临床阶段。
信达生物:信达在双抗领域本就根基深厚,其双抗ADC的布局也走在国内前列。最具代表性的是其EGFR/B7-H3双抗ADC(IBI302),这款产品已经进入临床I期,是国内最早进入临床的双抗ADC梯队成员之一。
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深度合作使其在ADC领域声名鹊起,其TROP2 ADC(SKB264)等管线备受关注。在单抗ADC领域建立优势后,其自主研发的CLDN18.2/PD-L1双抗ADC(SKB315)已在中美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算是其在该前沿领域的入局口号。
复宏汉霖:作为国内抗体药物的头部玩家之一,复宏汉霖也已披露其拥有多个临床前双抗ADC项目,虽然尚未进入临床,但凭借其强大的抗体工程平台和ADC技术积累,是这个赛道不容忽视的潜在竞争者。
宜联生物:作为ADC领域的新锐,其独特的TMALIN®连接子技术平台备受瞩目,与翰森制药、再鼎医药等达成的合作也彰显了其技术实力。基于这一技术向双抗ADC拓展是迟早的事。
结语
单抗没火几年,双抗也才刚进入视野。当下ADC赛道的热潮,很大程度上也是仍集中在临床进展和BD交易层面,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产品仍屈指可数。然而,技术的迭代浪潮并未因此停歇,双抗ADC作为新一代技术,已然引领行业迈向一个新的治疗代际。
搞创新药的快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
这背后,是以中国的biotech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带着全世界的生物制药公司一同加速“内卷”。
从悲观的角度看,这种极致的创新竞赛可能会不断压缩新药的生命周期,导致制药公司的研发投资回报率面临更大的挑战。
但乐观来看,首先这对患者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技术的加速进步意味着更有效、更安全的疗法将更快问世。
而另一边,革命性的临床增量会有相应的商业价值作为回报,或许,为了适应并弥补这种快速迭代带来的商业压力,未来整个创新药产业的回报周期与商业模式,都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延申阅读:
投资丨产业分析丨故事丨观察
点小心心的人2025年都能暴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