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衡水市冀州区六师路,得名于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这所自1923年创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停办的学校,一直是冀南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这里培养了许多爱国学生。李忠就是其中一名优秀的学生。
从地下工作开始
李忠原名郑树筠,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垒头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33年李忠考入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该校,李忠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关心国家命运,痛恨社会不公和帝国主义侵略。
1934年经冀枣工委书记李幼贤(后更名李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李忠任六师党支部组织委员,积极从事地下工作,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发展党的组织。
领导地方抗日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忠响应党的号召,毅然离开家乡,投身到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中。
李忠主要在冀南地区(河北省南部)活动,参与创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他深入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历任中共冀县县委书记、中共南宫县委书记、中共滏东地委书记等职,肩负起领导地方抗日斗争的重任。
他善于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县大队、区小队等),领导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他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初日军“四二九”铁壁合围之后,冀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频繁“扫荡”、“清乡”,环境极其残酷。
临危受命
李忠临危受命,调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冀南区第二地委书记。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围剿和严密封锁,李忠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隆平(今隆尧县一带)地区领导军民进行反“扫荡”斗争,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抗日组织。
1943年3月15日,李忠率领武工队在隆平县(今属隆尧县)白家寨一带活动。由于叛徒告密,敌人掌握了他们的行踪,从隆平、巨鹿调动8个据点的兵力,包围了他们的住处。
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李忠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和保护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他毅然命令身边的同志带着文件迅速突围,自己则留下来掩护。
李忠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独自一人利用地形阻击敌人,为战友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他弹尽援绝,壮烈牺牲,年仅30岁。
他牺牲前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宁死不当俘虏,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结语
李忠的牺牲极其悲壮和英勇,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销毁文件、自戕殉国的壮举,成为冀南抗日军民心中不朽的英雄形象。
他的事迹极大地激励了冀南乃至整个华北抗日军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李忠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辉而壮烈。他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抗日指挥员。李忠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他的英名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