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明代科举制度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登科录作为记录进士及第者信息的官方文献,是研究明代士人传记的重要原始资料。本文以《万历某年登科录》(残卷)中“王昺”条为核心,结合明代户籍、科举制度等背景,考述其生平与家庭成员情况,以期还原一位明代基层士人的基本面貌。
二、王昺生平概述
王昺,字承晦,行四(排行第四),山东济南府章邱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军籍,国子生(国子监学生),治《诗经》。根据登科录记载,其“行年三十三岁,三月十八日生”(此处“行年”指应试时年龄,若登科录为万历年间所修,推测其出生于嘉靖末年或隆庆初年)。
1. 科举经历
明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王昺的科举轨迹清晰可见:
乡试:顺天府乡试第七十五名。顺天府为京师所在地(辖今北京、天津及河北部分地区),国子生可在顺天府应试(俗称“北闱”),王昺作为国子生,参与顺天府乡试并中举,成为举人。
会试:会试第二百五十三名。会试由礼部主持,为全国性考试(俗称“春闱”),录取者称为贡士,王昺通过会试,获得殿试资格。
殿试:登科录记载其为“第九十四名”(推测为进士第三甲第九十四名,因明代殿试一甲三名、二甲约数十名、三甲约数百名),赐同进士出身。
2. 身份与背景
军籍:明代户籍分为军、民、匠、灶等类,军籍属军户,需承担军役(如戍守、屯田)。王昺出身军户,虽通过科举改变身份,但仍保留军籍,这是明代“籍不可改”制度的体现。
国子生:明代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国子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王昺为“生监”(生员兼监生),推测其为“贡监”(由府州县学推荐的优秀生员进入国子监),这是基层士人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
治《诗经》: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考生需选择一经作为主要考试内容(称为“本经”)。王昺选择《诗经》,说明其对《诗经》的解读与背诵达到了应试要求。
三、家庭成员考辨
《登科录》中“王昺”条详细记录了其家庭成员信息,涵盖曾祖、祖、父、母、兄弟、妻子等,是研究明代家族结构的生动材料:
![]()
亲属关系 姓名/身份 备注
曾祖 王迪 未载官职,应为基层平民
祖 王俭未载官职,推测为军户子弟
父 王顼 寿官(明代授予年老有声望者的荣誉称号,由地方推荐、朝廷授予)
生母 刘氏 未载出身
继母 刘氏 父之继妻
兄 王晟 生监(生员兼监生,既是秀才又是国子监学生)
兄 王旦 未载身份,推测为平民
兄 王昱 生监(与生兄王晟同为生员兼监生)
元配妻子 郭氏 未载出身
继妻 刘氏 元配去世后继娶
四、几点补充与讨论
1. 军籍与士人身份的冲突
明代军户需承担军役,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虽可免除本人军役,但家族仍需保留军籍。王昺出身军户,却通过国子生身份参与科举,最终成为进士,这体现了明代军户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努力。
2. 家庭成员的“生监”身份
王昺的兄长王晟
![]()
为“生监”,说明其家族重视教育,通过府州县学与国子监的路径,为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这种“兄弟同入监”的现象,反映了明代基层士人家庭的教育策略。
3. 婚姻状况
王昺元配为郭氏,继妻为刘氏,符合明代“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但“继妻”而非“妾”的记录,说明郭氏可能去世后,刘氏才成为正妻,体现了明代士人的婚姻伦理。
五、结语
《万历某年登科录》中的“王昺”条,为我们还原了一位明代基层士人的基本面貌:他出身军户,通过国子生身份参与科举,最终成为进士;家族重视教育,兄弟均为“生监”;婚姻符合传统伦理。尽管登科录未记载其仕宦经历(如担任过什么官职),但通过这些原始信息,我们仍能感受到明代士人“十年寒窗”的艰辛与家族支持的重要性。
由于登科录残卷未明确年份(仅载“登科录 九十四”),王昺的具体登科年份仍待进一步考证,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明代基层士人代表的研究价值。未来若能结合章邱县地方志等资料,有望更全面地还原其生平。
参考文献
1. 《万历某年登科录》(残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 张廷玉等:《明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顾炎武:《日知录·科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 章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章丘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