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地时间10日发布消息说,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去年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的一块岩石样本中存在“潜在生物特征”。
据美国航天局消息,去年7月21日,“毅力”号火星车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块带有“豹纹”的红色岩芯样本,该样本被命名为“蓝宝石峡谷”。
美航天局表示,“毅力”号采集的这一样本具有“潜在生物特征”。所谓“潜在生物特征”,是指可能含有生物起源的物质或结构,但仍需更多数据和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其是否与生命相关。这一发现尤其令人意外,因为相关岩石属于“毅力”号探索的最年轻沉积岩之一。此前科学界推测,火星远古生命迹象可能仅存在于更古老的岩层中。
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达菲当天表示,经过一年的研究,科学家认为,“该样本可能是在火星上目前发现的最明显的潜在生命迹象证据,这令人非常兴奋”。
该研究当天在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胡洛维茨(Joel Hurowitz)表示,“目前还不能说这是火星生命的证据,只能说微生物生命是可能的解释之一,但也存在其他可能”。
据该科学团队成员介绍,目前通过分析确认,“蓝宝石峡谷”样本呈现的“豹纹”斑点中富含磷酸铁和硫化铁。在地球,岩石上的这些斑点特征通常与地下的微生物化石有关,这些化合物在微生物吞噬有机物时产生。
该项目科学团队认为,要获得确切结论,还需对岩石样本进行更加深入研究,最好可以带回地球,用实验室仪器进行研究。
“毅力”号于2020年7月30日发射升空,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着陆,其任务目标包括寻找火星远古时期可能存在过的生命迹象等。美国航天局原计划2028年发射“样本取回着陆器”,本世纪30年代初将火星样本送回地球,但由于预算不足等原因该计划被推迟。
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
19世纪末,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通过望远镜观测火星时,意外地发现了火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直线状网络,他绘制了一幅火星地图,记录了整整40条“水道”。他的观测报告被翻译成英文时,“水道”被译为一个带有强烈人工色彩的词——“运河”。
于是,有人怀疑火星上有着像地球上一样的智慧生命,是他们建造了运河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隔岸观“火”,而是利用探测器等科技手段,将触角伸向了火星表面。
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的探测器,它传回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的照片。与人们想象的景象不同,真实的火星上遍布陨石坑,毫无生机,一片死寂。一系列的探测任务发现了更多证据,打消了人们对火星上有运河的猜测。
但科学家同时发现,火星上虽然没有运河,但是有流水的痕迹。直到1996年,美国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7个月后成功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着陆,最终找到了一些支持“火星生命说”的证据。科学家从其发回的数万张照片中推测,几十亿年前,火星上的阿瑞斯平原曾发生过大洪水,而现在的火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晨雾,这说明火星上有水,而有水就可能有生命。
一系列探测还揭示了火星表面同时分布着大量与水作用相关的一些矿物,比如蓝色的层状硅酸盐、粉色的二氧化硅、黄色的氯化物以及绿色的碳酸盐、硫酸盐,这些矿物都是在有水活动的情况下形成的。
有人说火星的现在有可能是地球的明天,这个推测仍然需要科学来解释回答。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对火星掀起了探测新高潮。而探测的主要目标都是火星上“有没有水”“有没有生命”“环境是否宜居”等。
2021年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这是“着巡合影”图。
火星探测有多难?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成功率仅一半左右,而要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并开展探测任务的成功率更低,约占20%。因此,火星在航天界一直被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中国“探火”的重大突破发生于2021年。当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上,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航天器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社、上观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