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指数再次大涨,三市超4000家公司在上涨,科技股再次活跃起来,很多科技股从以前的小屌丝到现在成了大佬,好多科技股动不动值几千亿,业绩却没眼看。风水轮流转,前些年的药茅、酒茅,光伏茅、锂电茅,一系列种茅,现在都颓废了。去年到今年流行科技茅。
盘中的时候,看了一些公司,科技类的,大部分是没有业绩支撑的,有业绩的很多都是大几十倍或者上百倍市盈率,成长股嘛,给几十倍是正常的。给上百倍以后能不能兑现也不好说。
下午的时候,又复盘了一下比亚迪,我还在分析自2002年到2008年之前的财务状况,回顾当初巴菲特与芒格购买比亚迪的财务状况。市净率1.5倍,市盈率大约是18倍,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它的营业收入在那六年之中是快速的增长的。敢给到18倍市盈率,大概率的原因就是高成长性。从它的营收增长率来看,是很明显的,五年时间,营收翻倍,利润也是翻倍的。
一家公司,假如业绩长期保持稳定不增长,给8倍或者9倍的市盈率是合适的。假如业绩增长率为5%,给18倍是合适的,比亚迪五年业绩翻倍,笼统的算,假如是7年翻倍(复利是7.2年一倍),只需要年化10%。如果按年化10%的增长率,比亚迪的合理市盈率是29倍左右是合适的。巴菲特买的时候是18倍,显然也是低估的。而且,假如高成长的公司年化10%的增长率,给29倍算是比较低的。
这个有点笼统,但事实就是这样子,假如一家公司业绩未来六年能保持每年翻倍,当下给300倍市盈率也并不算高,这个可以用自由现金流模型去推算。
估计当初巴菲特用自由现金流推算出比亚迪的市盈率在29倍是值得买入的,而当时刚好是18倍,而且市净率才1.5倍。
这么多年来,比亚迪从当初的200亿市值上涨到现在的1万亿,整整上涨了50倍,当初投踏马的20亿,现在的市值近千亿,本金可以忽略不计了,全是利润了。
成长股业绩五年翻一倍算是比较优秀的了,年化增长率达到10%,实际市盈率在30倍是低估的,如果年化增长率20%,实际市盈率给50倍是正常的,也可以说,如果一家公司年化增长率达到20%,当下给50倍市盈率依然值得买入。
问题点是,这个成长性能保持多久?有没有替代品?是不是有独特的垄断地位?
比如说,贵州茅台,最近几年年化增长率平均值在15%,那么,茅台给到40倍市盈率也是合适的,反过来讲,如果能预测未来五年内,能保持15%的净利润增长率,茅台给到40倍市盈率是合适的。
反过来看,茅台当下才20倍市盈率,实际估算,茅台的市盈率大约可以给到40倍,其实,我是懂段永平增持茅台的原因的。
我说的有点啰嗦,总之一句话,假如一家公司,如果未来几年能保持15%的增长率,当下给到40倍市盈率,是合适的。而茅台当下才20倍市盈率,那段永平人家道行很深的,他今年增持茅台太正常了。当初的比亚迪也是一样的,巴菲特预测它未来几年能保持至少10%以上的增长率,它的合理市盈率应该在29倍或者30倍左右,而当时,在2008年,比亚迪的市盈率才18倍,这个买入依然是合适的。
成长股,很多的成长股大部分都是伪成长,原因是预测未来几年是很难的,战争、病毒、政权变革、地震、海啸哪个是人类能预测的准确的?实际上美联储的加息降息周期,我们都无法预测。因此,买成长股,或者预测成长股未来几年的增长情况,都得做最保守的预测。
茅台增长率那么稳而且那么高,老段在20倍市盈率时,才敢于增持,曾经的比亚迪,五年增长率达到一倍,老巴才在18倍市盈率入手。现在很多成长股,动不动给到踏马50倍或者100倍市盈率,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市盈率,问题是真的能成长吗?将来的业绩真的会兑现吗?
我觉得茅台的增长率能兑现的可能性很大,放眼全球,没有哪家公司能模仿茅台的,接下来,它想涨价就能继续涨价销售。
我当初买的有一只英维克,我反复看了好多遍,而且也问了很多圈子里的大佬,当时预测的市值在550亿或者600亿左右,第一次买入后,这票就狂跌,一路跌,但是后面真的很低估。补了一些仓,涨上来后就卖了,赚了50多个点。
现在看呢,这票居然上涨到150倍市盈率,真的有那么好吗?将来的业绩能连续高增长吗?当时很多人私信给我,我说:我很看好它的前景,但我不敢重仓。
后面补仓也是因为它跌到肉眼可见的低估了,补到满仓后,只要反弹,回本后我还是减了仓,只保留三成多的仓位在里面,因为我很清楚我在干什么。原因就是成长股的预测很难,我也没有百分百把握它的业绩能兑现。
反正现在没有了,换了白酒,无论未来涨与跌,都无所谓,至少心里更踏实。
我认为:做股票就应该保守一些,就算是成长股,以高于20倍以上的市盈率去买入,总有些不合适,因为未来的情况,是极其难以预测的,如果买的位置足够低或者合适,就算未来真的不成长,那也不至于亏损或者被高位套牢,假如预测准确,那么,成长股往往会有极大的惊喜。因为很多成长股,会被冠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
还是那句话,市场可以疯,但我们不能,至少不能超过20倍去买成长股。
最近科技股很疯狂,有些成长股,高低有个成长的样子,但有一些成长股就不那么回事,它压根没有成长性,也可以给到50倍的市盈率,而且市场还在炒作中。上午的时候,复盘了工业富联,这家公司基本上业绩就不怎么增长,但也给到50倍市盈率,玩呢?
工业富联也就是传说中的富士康,2018年上市,上市没多久,就迎来一轮暴跌。股价反复在8元与18元之间来回震荡。大概在2020年左右时,它的年净利润是200亿,市值是1400亿左右。相当于7倍的市盈率。
在那个时候,谁会愿意买这样一种票呢?
它就是一家代工企业,靠着大量的劳动力,为漂亮国组装苹果手机以及其它的一些业务。长远来看,业绩增长乏力,没有成长性。那两年,其董事长想参与大选,然后说了一些不太中听的话,眼看着要被清算,后面不知啥原因,也不了了之。
这样一种没有成长性,并且靠劳动力赚取代工差价的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盘子又大,说是科技公司,其实就是代工公司。
那个时候,估计没有人愿意买这样的票,尽管只有7倍市盈率,可是它在7倍到10倍市盈率之间徘徊了几年。
现在呢?
它的业绩也没有啥增长的,只是每年象征性的增长了一点点,主要原因还是毛利率太低了,而且盘子足够大。学物理的投资者应该都知道,没有无限膨胀的东西,一个小盘子的票,容易膨胀,盘子大了,就难了。年销售收入5个亿的公司,扩展到销售收入10亿,应该比较容易,年销售收入5000亿的公司,去哪再找到新市场,让它的收入增长再增长一倍呢?
事实上,这几年工业富联仍维持在10个点以内的增长率,算是很可以了。
可是,股价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业绩并没有增长多少,但是,投资者对它的看法变化了。
它由以前的7倍市盈率,上升到现在的50倍市盈率。市值由1400亿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万亿附近。
同样的一家公司,什么都没有变,投资者的看法变了。以前给7倍市盈率,现在给到50倍市盈率,也许以后能上涨到100倍市盈率。
7倍市盈率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去买,就算有人去买,几个月后,它还是那个样子,不涨不跌,不好不坏!也会让人恼火与气急败坏,然后骂骂咧咧的清仓离场。
现在依然有很多7倍到10倍市盈率的票,大家依然不愿意去买,就算买了,几个月不涨,依然会卖出,然后去追新的热点。这个事儿,毕竟当年的牛顿也干过,它在150买,350卖出,牛刀小试,赚了7000英镑,美滋滋!然后看着一路上涨,狂拍大腿,懊恼不已!
涨到接近1000英镑,后来筹集资金在900英镑时,全仓买入,后来那票又从1000跌到150附近,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他销户了!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我可以计算天体运动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贪婪”。
市场永远是这样,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市场永不变,因为人性没有变!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人性的贪婪,亘古不变!有些股票现在有多高估,就会有另外一些股票,现在被严重低估!
1999年的互联网浪潮,很多科技股翻了几十倍,那年巴菲特赚了20个点,很多人嘲笑说:”巴菲特老了,跟不上时代了".2000年时,互联网泡沫破裂,那些赚大钱的投资者,又重新破产了。那一年巴菲特大约又赚了20点收益。
投资嘛,两个字“本分”这也是大佬段永平给的建议!
持仓的股票,今天很拉垮,基本上在昨天的成本价附近,主要是这些票,最近没有资金关注,最近看了很多票,也会析了很多行业,但都不敢去买,有些热点,今天买进去,明天惯性,也许还能再涨一个板,但这样不安全,现在早过了以前的那个年代,我是一个成熟的散户,不贪、不惧,时刻保持着冷静。
最后啰嗦一句,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研究与分析股票,每天听那些大V在网上分析大盘与个股,有的用波浪理论,有的用缠论,有的用易经测大盘,千奇百怪。其实,很多人的思路与策略都是错误的,如果想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巴菲特与段永平曾经操作过的股票,再找出来,逐个的分析与总结,或者更简单一些,把A股上市的5000多家公司里,挑选出来那些10年上涨超过10的公司,把它们找出来,逐个的分析,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发现里面的规律。
再操作的时候,就根据这些规律来做,然后不断的自我完善,就可以了,时间久了就越做越好。天天看那些分析热点或者板块,每天预测大盘的大V,时间久了,能产生负效果,可以看的越多,最后亏的越狠,不信就试试。
这个跟读书的时候做数学题是一样的,先看例题,然后老师讲解例题,自己弄懂之后,就去刷题,触类旁通,然后有一个错题本,订正做错的题目。股票也可以这么来弄。有些人做股票做一辈子啥也不是,有些人做几年就越来越好,其实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它的逻辑。真正的弄明白一只股票,其它的也都能明白。跟数学题是一样的,一大本题目,都是同一个例题的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