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怪事儿,原本绿油油的山坡,养了几批散养土鸡之后,竟然慢慢变得光秃秃的,鸡还没出栏,山先秃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鸡这么小一只,能有多大破坏力?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但它确实在不少地方真实地发生了。
土鸡上山,本是为了追求更原生态的养殖方式,结果却把山“啄秃”了,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咱就掰扯掰扯,鸡上山到底干了啥,为啥山会“顶上无毛”?
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2010年前后,我国南方一些丘陵地区就开始尝试推广林下养鸡的模式,目的是为了提高土鸡品质,同时利用鸡的活动来控制林间杂草,减少害虫。
但几年下来,一些地方的林地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林下经济模式生态影响评估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林下散养家禽对植被破坏率不小,特别是在一些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壤结构松软的地区,破坏更为严重。
那鸡到底是怎么把山“啄秃”的呢?首先咱得给鸡正个名,它们可不是故意要搞破坏。鸡的生存本能决定了它们喜欢刨地、啄食、翻土,这是它们找食物的本能动作。在山上散养,没有了圈养时的限制,土鸡的活动范围大了,觅食方式也变得“自由放飞”。
它们用爪子刨地找虫子、找草籽、找根茎,一刨就是一片。这还不算完,鸡嘴也很忙,看到什么嫩叶子、嫩芽儿就上去啃两口。
久而久之草皮被刨松,嫩苗被啄光,土壤裸露出来,风吹雨打一冲刷,水土就流失了。尤其是在山坡上,地势本来就陡,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特别慢。
再一个鸡的粪便也不是完全“施肥”的好东西。虽然鸡粪确实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集中排放、大量堆积的话,反而会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尤其在固定放养区域,鸡群来回踩踏、排泄,土地长期承受高密度动物活动,植物根系受损严重,新草新苗根本长不出来。林下养鸡密度超过每公顷300只时,土壤的理化性质明显下降,植物多样性也大幅减少。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鸡的活动其实是在“扰动”整个生态系统。原本山上的植物、昆虫、微生物之间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鸡一来,把虫子吃了,把草啄了,把地翻了,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鸡吃虫、虫减少、植物病虫害加剧、喷药、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生态链一旦被打乱,恢复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那是不是说,山上就不能养土鸡了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怎么养、怎么管理。科学轮牧就是个好办法。所谓轮牧,就是把一大片山林分成几个小区,轮流让鸡去不同的区域活动,让土地有时间恢复。
就像咱们种地还得轮作一样,不能一个地方年年种玉米,鸡也不能一个地方年年养。这样既能保障鸡的活动空间,又能保护植被不被过度破坏。
另外控制养殖密度也很重要。不是鸡越多越好,也不是密度越低越没效益。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发布的一份林下养鸡技术指南,建议林下养鸡密度控制在每公顷200到300只为宜,同时要根据林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壤条件等因素灵活调整。
比如在阔叶林里,植物再生能力强,可以适当提高密度;而在灌木林或坡度较大的山地,就得降低密度,甚至不建议养鸡。
还有一点就是要有配套的设施和管理措施,比如设置饮水点、投食点,引导鸡群均匀分布,避免集中在某几个区域活动。
再比如在植被稀少的地方,提前补种一些耐践踏、再生能力强的牧草,比如紫花苜蓿、黑麦草等,既能为鸡提供部分饲料,又能保护土壤不被裸露。
散养土鸡不是错,错的是没有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现在很多人一提“散养”就觉得是“放养”,以为就是把鸡赶上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
真正的生态养殖,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否则,表面上是“土鸡上山”,实际上却是“鸡毁青山”,那就得不偿失了,您说对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