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觉得看东西晃悠悠的,眼睛还控制不住地‘跳’,以为是加班看电脑太累了,休息几天却一点没好转。”28 岁的白领小林起初没当回事,直到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的症状,去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患上了 “眼球震颤”。生活中,不少人把眼睛的异常抖动归为 “疲劳”,却不知这看似不起眼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健康隐患。
眼球震颤,简单说就是眼球不由自主地、有规律地摆动,可能是水平方向,也可能是垂直或旋转方向。它不像用眼过度导致的 “眼皮跳” 那样短暂消失,往往持续存在,还可能伴随视力下降、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更关键的是,它绝非 “眼睛累了” 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引发的 “信号”。
先天因素是儿童患者的主要诱因。很多儿童的眼球震颤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比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部疾病,会导致视网膜无法正常接收视觉信号,大脑为了 “弥补” 视力缺陷,会不自觉地控制眼球晃动,久而久之形成震颤。此外,家族遗传也是重要原因,若父母或亲属有眼球震颤病史,孩子患病的概率会明显升高。这类患儿常表现为歪头看物、走路容易摔跤,家长若发现孩子有这些异常,别误以为是 “坏习惯”,需及时就医排查。
后天疾病也会诱发成人眼球震颤。眼部疾病是常见原因,如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会破坏视觉传导通路,引发震颤;神经系统问题同样不能忽视,脑干病变、小脑功能异常、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会影响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中枢,导致眼球运动紊乱;此外,长期酗酒、药物中毒、内耳疾病引发的前庭功能障碍,也可能间接导致眼球震颤。小林的情况就是如此,他因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引发前庭功能紊乱,进而诱发了震颤。
还有一类特殊的 “生理性眼球震颤”,多在凝视快速移动的物体(如看车窗外飞驰的树木)或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时出现,通常短暂且无明显不适,休息后即可缓解,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震颤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或伴随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就必须警惕病理性因素。
面对眼球震颤,首先要做的是 “查病因”。医生会通过视力检查、眼底检查、头颅 CT 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震颤的类型和诱因。若是眼部疾病引发的,需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如手术矫正先天性白内障、佩戴合适的眼镜改善视力;若是神经系统问题导致的,需联合神经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还可通过佩戴棱镜眼镜、进行视觉训练等方式缓解不适。
很多人因对眼球震颤缺乏了解而延误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若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视力发育滞后,形成 “弱视”,影响终身。因此,当发现眼睛出现不明原因的抖动,别再简单归咎于 “疲劳”,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记住,眼睛的异常信号,从来都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