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密探 iSpyBio
这是一群热爱生物学的志愿者们发起的一个有趣有温度的订阅号,我们将以“探讨科学前沿,探索生物奥秘”为方向,分享最新科学前沿资讯科普(不仅限于生物学、医药、生物微观世界和生物安全)、行业大咖讲座和行业创业竞赛、行业竞技/留学资讯等。
我们是真理的发掘者和搬运工。无论你是从事生物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是对生物科普探秘感兴趣的跨行群体,都欢迎关注我们,与我们一起探索生物的奥秘!
医学界又迎来一项重大突破!近日,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将基因编辑猪的肺部移植至人体,并实现器官存活9天,异种移植迈出关键一步。这一里程碑事件为解决全球器官移植短缺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跨越物种的生命接力
接受移植的是一位39岁的脑死亡男性志愿者。这也是全球迄今至少第六例基因编辑猪器官人体移植案例——此前美国和中国的医疗团队已尝试过猪心脏、肾脏、肝脏及胸腺的移植。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猪器官都有潜力用于人类移植,未来或许能挽救数以万计在等待器官中死去的患者。
为什么肺部移植尤其艰难?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外科专家穆罕默德·莫希丁指出:"肺部是移植难度最高的器官。"他曾主导2022年全球首例活体猪心脏移植手术。他解释:"肺部拥有所有可移植器官中最丰富的血管网络,极易遭受免疫系统攻击,从而导致血栓和组织损伤。"尽管挑战巨大,他仍盛赞此次研究是"肺异种移植的第一步"。
基因编辑破解排异难题
本次移植的左肺来自成都中科奥格生物技术公司培育的一头基因编辑猪。科研人员通过六处精准基因改造:敲除3个关键抗原基因(GGTA1、B4GALNT2、CMAH),消除引发超急性排斥的聚糖抗原(α-Gal、SDA、Neu5Gc);插入3个人类保护基因(CD46、CD55、TBM),分别抑制补体攻击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证实移植肺中人源蛋白成功表达,为器官提供多重防护。这项移植手术于去年5月15日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完成,成果于今年8月最新发表在《自然·医学》期刊。
术后9天的关键观察
移植肺再灌注后血运良好,气体交换功能正常,9天内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证明基因编辑策略有效。
术后前三日未出现排异反应、感染或移植物衰竭迹象。但24小时后研究人员发现肺部CT显示肺水肿实变,病理提示严重水肿伴巨噬细胞浸润,分析主要源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第3天和第6天观察到肺泡壁可见大量IgG和C4d沉积,血清抗猪IgG抗体水平升高,证实体液免疫激活。第9天IgG沉积减少,肺功能(顺应性、氧合)改善,但出现迟发性IgM沉积,提示新型免疫应答可能正在形成,研究终止时(应家属要求),损伤已呈现缓解趋势。
在免疫抑制方案与感染控制上采用多靶点免疫抑制组合:
1)诱导阶段: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巴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
2)维持阶段:依库珠单抗、托法替布、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递减激素。
全程监测显示无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及其他病原体跨种传播。
未来之路:从实验室到临床
本研究首次证明猪肺移植人体的可行性,但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临床转化的重要障碍。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如添加抗炎/抗凝基因)和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该突破为终末期肺病患者带来希望,异种肺移植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仍需持续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国已批准猪肝脏与肾脏的临床试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与免疫抑制方案的持续突破,异种移植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为人类医学史开启全新篇章。
(本文仅供参考,医疗实践请以专业机构指导为准)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708-2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61-x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