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会在不同时期经历不同的关系裂变。最讽刺的一种裂变,就是兄弟姐妹。
小时候,父母总说:“你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可父母一走,这筋就像被斩断了,你会发现,兄弟姐妹再也坐不到一起吃顿饭了;
哪怕能坐在一张桌上吃饭,也不再是亲情的延续,而变成了利益的博弈。
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还有来路;父母去,兄弟姐妹就是归途。”
但现实却是,父母走了才知道,兄弟姐妹从来都不是一家人,最好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父母在,感情尚在;父母走,面具揭开
很多人对兄弟姐妹有误解,认为血缘就等于亲近。
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伪亲情关系”,说的是在一个家庭系统中,一些人表面和睦,其实是为了共同维系某个核心人物的情绪,比如父母。
只要父母还在,兄弟姐妹大多客客气气。争吵也有,但吵完了,过几天又能说话。
为啥?怕父母伤心呗。
所以父母在的时候,充当的是一个情感中介,你不想跟姐姐闹翻,不是因为你有多爱姐姐,而是因为你怕你妈晚上睡不好。
可父母一旦不在了,这中介没了,你们之间的原始情绪就赤裸裸暴露出来:
你看不上她虚伪,她看不惯你懒惰;你埋怨她当年抢你零花钱,她觉得你一直在嫉妒她上的是985大学。
终于,你们的关系炸了锅。
一个家,如果靠父母勉强还能维系,那父母一走,一切就散了,就像网友说的:“妈妈是我们家的主账号,她一注销,我们就全成了陌生人。”
最容易变质的感情,是兄弟姐妹
人性最大的考验,往往发生在分家产那一刻。
你以为最懂你的是亲兄弟姐妹?对不起,他们可能比外人更清楚的是你软肋在哪,刀往哪捅才疼。
在《心理边界》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词:“情感寄生”;
一些兄弟姐妹之间,看似亲密无间,实际上是互相索取、互相绑定,一旦资源分配不均,就会变成斗争对手。
家里三兄妹,大哥说自己最辛苦,要求多分一点;二姐说自己没结婚,得给她保障;小弟在国外打拼,说当年孝敬最多,现在也该回报自己……
听起来都有道理,但背后都带着算盘。
其实这并不是兄弟姐妹变了,而是本来就没那么亲,只是父母在的时候,大家不好意思撕破脸。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这话对血缘关系同样是有效的。
没关系,有时候是最好的关系
你可能会问:难道兄弟姐妹的感情,就只能凉到这个份上?
不是的,这是在说:真正成熟的兄弟姐妹关系,不是粘腻,而是各自安好,不必联系。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一个观点:“真正的爱,是不干涉,是尊重对方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你不联系,并不是冷漠;你不依赖,并不是无情;你只是在界限分明地生活。
有些人天生性格不合,不必强求,小时候打架还讲手足情深,长大了有各自的家庭、账本、人情世故,真的很难再绑在一起。
你结婚时他没来,你孩子出生她没问,你过得好他们没祝福,你出事了他们也没伸手……你不欠他们什么,他们也没义务为你奔波。
这,就是成年人的“没关系”关系。
别去纠结亲情是不是应该天长地久,有些关系,不吵架已经是最大善意。
学会放下,别在兄弟姐妹身上找归属感
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错觉:总觉得亲情应该自动提供情绪价值。其实不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兄弟姐妹也是。他们没义务给你陪伴,更没义务在你最难的时候伸出手。
你可以偶尔怀念小时候三人一起吃泡面,四人挤一张床,但不能用当年亲密来绑架现在的冷漠。
有句话说得特别狠:“成年后真正的自立,不是经济自立,而是情绪自立——不再奢望别人为你遮风挡雨。”
父母过世以后,你要明白:
家,是你自己组建的,不是你出生的地方;
亲人,是愿意彼此撑伞的人,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爱,不是喊出来的,是日常中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
兄弟姐妹,如果有福气处得来,那是缘分,处不来,也不必勉强。
兄弟姐妹关系,有时候就像老房子,住着住着墙裂了、水管堵了、灯坏了。你可以花大钱修,也可以直接搬出去。
人生太短,不必在旧关系里内耗。
放下执念,让彼此自由,才是成年人的高配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