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本该团结一致对外的金砖峰会,却上演了一出"内部拆台"的戏码,巴西总统卢拉精心策划的反美关税统一战线,遭遇了来自印度的冷遇。
当其他金砖国家都在为应对特朗普贸易大棒出谋划策时,莫迪选择了缺席,苏杰生则在会上公开呼吁解决金砖内部贸易不平衡问题,一边是外部压力山大,一边是内部矛盾被公开点名。
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背后,隐藏着印度怎样的战略考量?金砖这艘航船还能否在惊涛骇浪中保持航向?
作者-山
印度的"神秘缺席",暴露了什么秘密?
9月8日这天,全球目光聚焦巴西。
卢拉总统牵头的这场金砖线上峰会,原本被外界视为新兴经济体对抗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集体发声。
中国领导人在会上强调要推动贸易一体化,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支持金砖国家加强合作,就连一向谨慎的巴西也直接点名批评了某些国家把关税勒索当家常便饭的做法。
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印度总理莫迪却选择了神秘缺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请假。
要知道,美国商务部刚刚放出狠话,威胁说印度要是敢跟金砖走太近,就等着交50%的关税。
在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下,莫迪的缺席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政治信号——他不想在这个敏感时刻刺激美国,给正在进行的印美贸易谈判添乱。
更耐人寻味的是代替出席的苏杰生的表现。
这位印度外长在谈到特朗普关税问题时,语气轻得像羽毛。
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设立贸易和关税壁垒让全球交易变得更复杂,对各国发展没什么好处。
可话锋一转,他却开始大谈特谈金砖国家内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特别点名了与中国的逆差困扰。
这种选择性表态背后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印度想要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既不想彻底得罪美国,又不愿意在金砖平台上完全失声。
问题是,这种骑墙术真的能长久吗?
莫迪的算盘:美国施压下的艰难平衡术
印度的这番操作,说白了就是在走钢丝。
一边是步步紧逼的美国,一边是期待团结的金砖伙伴,莫迪政府正在上演一出平衡外交的大戏。
先说美国这边的压力有多大。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印度的态度可谓是软硬兼施。
一方面,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印度抛出橄榄枝,承诺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加强合作。
另一方面,贸易大棒也时刻悬在印度头顶,50%关税的威胁绝非虚言。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让印度政府如坐针毡。
毕竟,美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1900亿美元。
要是真的跟美国翻脸,印度经济承受得了这样的冲击吗?
再看金砖这边的期待。中俄两国都希望印度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形成对美国贸易霸权的有力反击。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更需要抱团取暖。
可印度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与中国的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让新德里如鲠在喉。
这个数字不仅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17%,更成了印度国内政治的敏感话题。
反对党经常拿这个数字攻击莫迪政府,质疑为什么在金砖合作中印度总是"吃亏"的那一个。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莫迪选择了一条看似聪明实则危险的路——既不完全倒向美国,也不完全拥抱金砖,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问题是,这种平衡术能维持多久?
金砖"铁兄弟"变了心,裂痕从何而来?
时间倒回十年前,金砖合作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时候的印度,可是金砖机制的积极推动者,莫迪也经常在国际场合强调新兴市场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可如今,这种团结的假象正在一点点被撕破。
变化的种子其实早就埋下了。从金砖国家推进新结算系统开始,印度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配合态度。
当中俄两国积极推动去美元化进程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却公开表示,印度对去美元化这事儿"不感兴趣"。
更过分的是,他还提出要是不能用美元,印度更愿意用本国货币卢比来结算。
这简直就是在开国际玩笑——卢比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连2%都不到,怎么可能承担起国际结算的重任?
相比之下,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9%,这才是真正的去美元化成果。
印度的这种态度,让其他金砖国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巴西总统卢拉在私下场合就曾抱怨,金砖合作需要的是"志同道合",而不是"各怀鬼胎"。
俄罗斯方面也对印度的表现颇有微词,特别是在能源合作方面,印度一边享受着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优惠,一边却在政治上与俄罗斯保持距离。
最让中国方面感到不解的,是印度在贸易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印度政府经常抱怨贸易逆差问题,要求中国扩大从印度的进口。
另一方面,印度却在不断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壁垒,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了数百款中国应用程序。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原本就复杂的中印经贸关系雪上加霜。
金砖扩员后,这种内部分歧变得更加明显。
新加入的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对印度的这种"选择性参与"态度也颇有看法。
当合作变成负担,多边主义还有未来吗?
印度的这番操作,其实折射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今天,多边合作机制还能有效运转吗?
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多边合作组织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当成员国的国家利益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理性的政府往往会选择前者。
印度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有自己的战略雄心和现实考量。
它既想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发挥领导作用,又不想因此得罪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在短期内可能确实能获得一些好处。
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的风险是巨大的。
首先,印度这种"不可靠伙伴"的形象一旦形成,很难再赢回其他金砖国家的信任。
其次,美国也不是傻子,它不会因为印度的"善意"就真正把印度当作盟友。
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印度更多的是一枚用来制衡中国的棋子,而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
最危险的是,印度的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示范效应"。
如果每个金砖国家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都想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那么金砖合作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印度的合理关切。
贸易不平衡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
但问题是,在外部压力如此巨大的当下,金砖国家更应该先攘外再安内,而不是本末倒置。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印度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多边主义在21世纪面临的根本挑战。
在一个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中,如何让各国超越狭隘的自我考量,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
这不仅是金砖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许,金砖机制需要一次深刻的制度创新,让每个成员国都能在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共识。
结语
印度的"挑肥拣瘦"折射出多边合作在大国博弈时代的现实困境。当个体利益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理性的国家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
金砖机制要想重新焕发活力,光靠情怀和口号是不够的。只有在制度设计上更好地平衡各成员国的关切,让每个人都能从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艘航船才能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你认为印度的选择是精明算计还是鼠目寸光?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