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欧盟的再次施压引发关注,原本特朗普希望让欧盟对华加征100%关税,结果他没想到,欧盟还没展开行动,冯德莱恩就先被催下台。那么,美方为何会对欧盟提出这样的要求?冯德莱恩又是怎样犯了众怒?
事实上,美欧之间虽然保持表面上的协调,但在重大政策上仍存在巨大分歧。特朗普的逻辑本身很直接,他想通过加大经济压力,让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被迫让步,同时把中国和印度都绑进制裁体系。然而,欧盟在这一点上并不情愿。
原因很简单,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贸然跟随美国走极端路线,将会直接损害欧洲企业的核心利益。无论是德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法国的能源进口,抑或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贸易,都和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加征100%关税看似是对华的经济惩罚,实际上却会让欧洲内部出现严重分化,产业链受损,市场萎缩,这些现实问题让欧盟各成员国无法接受。
再加上,欧盟内部早就有不少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对美国存有怨言。美国要求欧洲减少甚至切断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欧洲很多国家仍然在实际操作中保持一定的进口规模。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依靠港口优势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甚至成为俄罗斯能源进入欧洲的重要入口。
对这些国家而言,完全切断能源来源本身就充满困难,更不要说再额外承担与中国和印度对抗的代价。因此,欧盟虽然口头上支持乌克兰,但在执行层面始终选择务实路线,不会轻易把经济发展置于风险之中。
更重要的是,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立场差异,使得这种统一行动几乎不可能达成。加之欧盟内部的政策往往需要27国一致支持,只要有一两个国家反对,这样的计划就难以通过。特朗普提出的方案更多是政治表态,而非可行路径。
与此同时,在欧盟内部,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也因为贸易政策和执政风格,遭遇了新质疑。9月10日,欧洲议会第三大党团“欧洲爱国者”宣布,对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提出不信任动议,该动议已获得85名欧洲议会议员的签名,超过了启动相关程序所需72名议员签名的最低门槛。
这已经不是冯德莱恩第一次面临不信任动议。7月,欧洲议会曾针对她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发起不信任动议,但以360票反对、175票赞成的结果未获通过。不过,当时的投票已经暴露了冯德莱恩支持者之间的摩擦,以及外界对她领导风格的不满。
从程序上看,此次不信任动议已经获得85名议员签名,超过了启动门槛。虽然最终是否能通过还要看后续表决,但动议本身就说明,冯德莱恩在欧盟内部的支持度正在下滑。如今她再一次遭遇挑战,说明她已经成为各方政治斗争的焦点。特朗普的对华加税提议,正好成为欧洲内部矛盾爆发的催化剂。
如果欧盟贸然跟随美国的指令,势必会加剧欧洲经济的脆弱性,尤其是在能源、制造业和对外贸易领域。很多议员担心,一旦欧洲进一步陷入美国主导的政策框架,欧洲所谓的战略自主将被彻底削弱。换句话说,冯德莱恩被质疑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欧盟内部对于自身未来方向的争论。她代表的政策被认为过度依赖美国,缺乏对欧洲整体利益的维护,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时间点,她会成为被催下台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被动等待。中方多次表态,坚决反对任何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强调会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一立场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不会接受外部压力,也不会轻易在经济问题上妥协。对比之下,美国和欧盟的犹豫不决,反而凸显出中方的坚定和自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美西方的制裁从未真正改变中国的能源战略。
总之,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加征100%关税,更多是政治姿态,而不是可操作的现实政策。欧盟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压力之间摇摆,但很难走向完全对抗中国的道路。与此同时,冯德莱恩的政治困境说明欧盟内部的不满正在积聚,她本人很可能成为这一轮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取决于美欧关系的走向,也取决于欧盟自身能否找到真正符合其利益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